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性别差异的调查统计报告

2015-07-29 09: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学阶段,很多班级的班干部出现了女生多男生少的情况,有些班级的班干部是清一色的女生。如果这是普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女生的管理能力更强呢?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甚至进行教育的干涉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滨州市某实验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
  我们随机选取滨州市某实验学校小学部一至六年级共30个班的正班主任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编男女生管理人员情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男女生管理人员情况调查问卷经测试,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和效度。本调查问卷主要按每个班的男女生班级管理人员人数进行计分,这个分数不连续、无顺序,只起计数作用。其中班级管理人员主要指的是班干部(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课代表和小组长。
  我们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第一,我们把每个班的男生管理人员人数和女生管理人员人数看作同一个被试(班级)的两个测试结果,这样可以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每个班男女班干部个数的差异有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生管理人员总数与女生管理人员总数这两个变量配对,狭义的男生班干部与狭义的女生班干部这两个变量配对,男生课代表与女生课代表这两个变量进行配对,男生小组长与女生小组长这两个变量进行配对。第二,我们对搜集的数据进行了年级之间的比较分析,“男生管理人员总数/女生管理人员总数”这个变量是本文最具创新的设计。
  根据调查结果,总管理人员数量、班干部数量、课代表数量、组长数量,女生的人数都比男生多,并且差异明显。其中班干部的性别差异p值0.039较其他各项的p值略大,说明在班干部这个班级管理方面,男女生人数差别没有总体差别、课代表人数差别、组长人数差别那么大。
  我们把1~3年级看作低学段,4~6年级看作高学段,把两个学段的“男生管理人员总数/女生管理人员总数”这个变量进行比较,通过结果我们来看两个学段的男女生管理人员人数谁多谁少的趋势有没有变化。首先验证两个学段内这个比值的方差是齐性的,这样就可以以学段为自变量对以上比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但是最终的p值0.713大于0.05,说明“学段”这个自变量在“男生管理人员总数/女生管理人员总数”这个因变量上产生的差异不明显,即男女生总管理人员的比重随着年级上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高低学段都是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多的程度也相近。
  按照谁管理能力强谁来管理的假设,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判断,整个小学阶段,从管理人员的数量上来看,男女生的管理能力的确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管理能力更强。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与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对男女生管理能力差异产生原因进行了推测。
  根据儿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从整体上看,男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是落后于女生的,其中兴趣因素、智力因素、人际关系因素、自律因素等等方面的综合制约,使男生在管理能力方面发展不如女生。
  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看,往往女生的家教更为细腻,男生的家教更为粗放,女生与家长的沟通更顺畅,女生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锻炼交流的机会。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受到了同样的重视,女生生理心理的自然发展比男生快,外部环境变得更适合更尊重女孩的发展,女生的发展更加迅速。同时相对而言,男生没有比计划生育前那样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得到发展机会的改良。
  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智力好、自律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学生会得到更多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而女生正好占据了这几方面的优势,自然成了班级管理的主力军。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用管理人员的数量差异来看管理能力的差异,具有合理性和客观性,但是用管理人员数量的差异来看管理能力的差异,这样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如果后续的研究能从学生管理内涵方面进行补充,那么我们的结论就会更全面。
  男女生管理能力存在的差异发展趋势如何呢?
  如果当我们看到男生在小学阶段全面落后于女生的情况,我们就喊出“多给男生机会”的口号。目前我国处在各方面迅速发展阶段,国内的各种竞争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全国的竞争体系由高考这根指挥棒传递到中学甚至小学,跟过去相比,不过是竞争的评价方式由单一的考试成绩变成了更为综合的衡量。在这种更为综合的衡量中,女生获得了更加有力的发展优势。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女生的优势会更加明显,其中也包括管理能力的优势。
  如果社会和家长重视这个问题,男孩子入学的时间可能会推后一些,这样同级的学生中,女生的年龄会偏小,而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男女相当。这样当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时,女生的生理年龄仍然是偏小的,女生的就业、结婚、生子的年龄都会有所提前,这对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也大有好处。
  我们的教育应当保证公平的原则,男女生享有同等的学习资源,没有任何的性别倾向。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男女差异的宣传,这样男女生不但会有更好的自我认同自我定位,也会为更远以后孩子入学年龄的调控产生良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