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1+X”群文阅读中“学情视角”的观照

2015-07-16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X”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将改变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一些弊病,意味着最大程度地“让读”“让学”,显然,“1+X”群文阅读不应该是“教”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那么,如何确定以“学”为出发点的“学情视角”, 依据当前语文教材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重构课堂教学的“促学”系统?笔者试图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议论文体教学为例,从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及学习结果评估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习起点: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与重构
  “学习起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础经验探查和学习需要分析两方面。首先,从基础经验探查来看,综观相关年级教材,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再则,横向对照本组课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典型的议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这正是难点所在。
  显然,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结构化的“1+X”群文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有效地达成重点、难点,并以发现为核心目标,重构本单元的整组教学呢?
  (一)结构的建立
  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1+X”群文、口语交际(辩论)、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进行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并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为主的文章。习作上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气质,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如《居里一家》《科学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二)过程的设计
  “1+X”群文阅读意味着寻求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经历让读、让学、让发现的过程,以实现教材重构的最大效益。因此,本着结构化的原则,本组教学参考10~12课时,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本情感,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学(4~5课时)
  教学目标: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经历较高水平的发现性阅读与思考性表达。
  教学内容:
  板块一:指向发现的“1+X”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板块二:指向表达的“1+X”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延伸阅读活动,丰富主题体验,整理单元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导读科学家传记,读书课交流。
  二、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需要与驱动
  群文阅读一直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多一些比较阅读,多一些探究思考。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
  (一)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共鸣,其基础便是对学生真问题的发现。筛选带有共性的提问,是很考验教师课堂的辨识能力的。课堂上,“讨论—辨识—引领”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关键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过程。
  1.预习: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美丽”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讨论:学生反馈文中的各个关注点,呈现已懂,关注难懂及不懂。
  3.辨识: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的理解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问题。
  4.引领:带着问题展开群文阅读,内容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获取关键信息,提升阅读领悟,解开疑惑。
  5.反思:结合“诺贝尔科学奖颁奖”的形式,统整对“美丽”的认识,为居里夫人写几句颁奖辞。
  这样的课堂,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相对集中,自然,最终使“学”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1+X”群文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更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一种策略与途径,因疑而读,因读而思,因思而得,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凭借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精神的一些特征,但若仅仅如此,相对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好奇心,更主动、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例如 以下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平台:出示《科学精神的形成》(法国·巴什拉著)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
“1+X”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将改变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一些弊病,意味着最大程度地“让读”“让学”,显然,“1+X”群文阅读不应该是“教”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那么,如何确定以“学”为出发点的“学情视角”, 依据当前语文教材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重构课堂教学的“促学”系统?笔者试图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议论文体教学为例,从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及学习结果评估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习起点: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与重构
  “学习起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础经验探查和学习需要分析两方面。首先,从基础经验探查来看,综观相关年级教材,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再则,横向对照本组课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典型的议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这正是难点所在。
  显然,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结构化的“1+X”群文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有效地达成重点、难点,并以发现为核心目标,重构本单元的整组教学呢?
  (一)结构的建立
  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1+X”群文、口语交际(辩论)、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进行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并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为主的文章。习作上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气质,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如《居里一家》《科学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二)过程的设计
  “1+X”群文阅读意味着寻求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经历让读、让学、让发现的过程,以实现教材重构的最大效益。因此,本着结构化的原则,本组教学参考10~12课时,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本情感,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学(4~5课时)
  教学目标: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经历较高水平的发现性阅读与思考性表达。
  教学内容:
  板块一:指向发现的“1+X”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板块二:指向表达的“1+X”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延伸阅读活动,丰富主题体验,整理单元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导读科学家传记,读书课交流。
  二、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需要与驱动
  群文阅读一直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多一些比较阅读,多一些探究思考。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
  (一)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共鸣,其基础便是对学生真问题的发现。筛选带有共性的提问,是很考验教师课堂的辨识能力的。课堂上,“讨论—辨识—引领”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关键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过程。
  1.预习: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美丽”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讨论:学生反馈文中的各个关注点,呈现已懂,关注难懂及不懂。
  3.辨识: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的理解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问题。
  4.引领:带着问题展开群文阅读,内容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获取关键信息,提升阅读领悟,解开疑惑。
  5.反思:结合“诺贝尔科学奖颁奖”的形式,统整对“美丽”的认识,为居里夫人写几句颁奖辞。
  这样的课堂,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相对集中,自然,最终使“学”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1+X”群文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更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一种策略与途径,因疑而读,因读而思,因思而得,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凭借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精神的一些特征,但若仅仅如此,相对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好奇心,更主动、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平台:出示《科学精神的形成》(法国·巴什拉著)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