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将信息技术定位于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的、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上讲,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当前,从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却明显不足。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同样有一个发展、完善和摸索的过程。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呢?
一、如何上好课改的信息技术课
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和学校实际,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能充分开放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借鉴其它学科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
具体操作程序及操作策略如下:
教学程序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激学、探究、延伸),六环节(准备、导入、探索、归纳、运用、延伸)。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时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先尝试学习;接着教师再做简单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探索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疑惑;然后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并进行拓展延伸,创新尝试;最后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的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
即把学生导入一种学习、探究的情境之中,为发现问题提供动力和方向。创设情境能为学生提供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介绍所学知识的功能和应用场合。比如:学习"画图"软件时,可演示老师制作的或学生自己绘制的色彩斑斓、妙趣横生的图画;学习WORD软件时,可展示图文并茂的小板报。通过经典作品的演示,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要注意不可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在上机练习时,常会有意无意地对计算机进行设置的修改、软件的删除,对计算机的软件系统造成破坏,严重时造成系统崩溃。出现这些现象时,不要一味地责备学生,其实这都是一些正常现象。学生在学习、摸索的进程中出现的失误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就像学生在其他学科做错课堂作业一样自然,只要让他知道错在何处、为什么出错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错就行了。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让课堂始终处于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状态。教师及机房管理人员有责任将系统恢复,以确保教学的正常秩序。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学习
即以寻找中间问题为教学主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对独立的自学活动,使“导”与“探”相结合,基本教学策略如下:
1.自学探索,发现问题
首先,要创设探究的氛围。要抓住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重点之处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为激发创造性思維奠定基础;其次,要不失时机的提取,设计好与中间问题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系列,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到问题实质;掌握一定的技能后,组织学生操作练习,完成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任务,或者自学看书,发现问题.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怪思想,新思路”,教师不宜过早地给予是非判断,而要启发学生把所有尝试性地猜想一一罗列,以多为胜,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问题基础。如教学“画图”程序时,当学生对画图程序有所了解后,教师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或事先的准备,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练习,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容易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埋没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可直接让学生按照要求,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在教学《画线》这一课时就运用这一方法,采用目标驱动直接出示学习任务和目标,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根据课文自学探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课文中的内容,还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有了自己的发现。如:有些学生发现画国旗的五角星时,可利用复制、粘贴工具,这样操作起来简便多了。
2.反馈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对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认识各异,教师可以围绕学生认识上的分歧,激发争论,畅所欲言,说出各自的见解。并对学生的各种想法择优录用,再次讨论,以正共识,促进学生认识过程的完成。这样做在合作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完善自我。如在教学画图时,三(2)班有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按住“换档键”画矩形和椭圆时,画出来的都是正方形和圆,认为这个方法十分的简便实用,这也是我本想点拨学生的地方。可也有学生认为,这样画图时要另一只手按住“换档键”,还不如直接画方便。面对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我并没有简单的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进行了30秒画圆的实践操作比赛,后者在前者明显的优势面前,改变了看法,统一了学生的认识。
第三阶段:实践延伸
即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认识,完善对知识的“感知——概括——具体”这个认识过程。本阶段教学一方面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深化,尽量选择那些具有选择性、操作方法不唯一、策略多样化等开放性的操作练习,进行拓展延伸,使开放性练习与封闭式练习并存,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协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学完文字处理后,我就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练习:给学生一篇没有分段,字体统一,未经任何处理的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编辑处理。这样学生即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一些技能的用法上也有了自己的创意和新的体会,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力。
二、结论与探讨
1.自主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实现课堂的多维互动,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
2.信息技术课中必须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化静为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能促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提高课堂效率。
3.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以实践操作为主,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在信息技术课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用行为导向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科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異,优秀的软件天天都在出现,教材年年更新都来不及。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生掌握了上网浏览的方法后,可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网站,供学生上网查阅,学习、探究新的知识:如有的同学想了解国际象棋的规则,有同学想知道唐诗的风格特点,有的同学假期准备到某一城市旅游,请从网上帮助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可以上网解决。学生根据需要查找并获取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处理,教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进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信息技术课中,自主、探究性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现在小学信息课上的许多任务需要配合完成。考虑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差异,我们将学生异质分组,分组的目的便是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交往与协作。这种交往与协作,不只是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探讨,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性格的“磨合”,进而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个性的发展,乃至集体主义观念的培育。将学生分成2--3人一组,小组内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在单独完成任务时,当一位学生有困难时,小组成员的其他学生可以提供帮助。这使学习有困难者从中得到学习,获得知识,而其他学生则有了互助的意识,这样互助意识和合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6.信息技术课中,探究性教学不应给学生“鱼”,应让学生先自己去“撒网”,去练习“渔”,发现并掌握“渔”的方法。
总之,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和要求要准确,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贪多求全,力争一课一得。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作为从教者本身,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化静为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