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工作多年的品德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01-0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德育课程。这其中包含了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它们引领着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德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呢?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立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2.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学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3.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4.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花架子,为设计而设计。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材,也不要照本宣科。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在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上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二、立足学生生活实际
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回顾一些品德课堂,老师在讲台前讲得唾沫横飞,可学生却是事不关己,致使一堂课下来,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收获不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们感觉在这个看似生活的課堂上,谈论的都是别人的事,和他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大道理谁都知道,老师所讲的不是他所关心、所希望解决的问题,于是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活动的真实性和贴近性,要紧紧围绕出现在学生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展开,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料,如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困惑等,然后根据活动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尽可能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的思维,保持课堂的张力,让学生边活动边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才会真正地去倾听别人的讲话,并且思考自己发言时该说些什么。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活动化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活动开展得好,能起到激发情感、领悟道理、发展品德的作用,反之,教学目标却难以达成。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1.明理激情导行方式。明理激情导行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模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如在教《留下我们的纪念》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我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合作”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
3.角色扮演方式。教学中,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或故事产生亲近感,加深内心的体验。如在学《家乡的名胜古迹》,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找家乡名胜古迹的资料,教学过程中,让多位学生扮演小导游,手拿导游旗出场,逐一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美好风光介绍给同学。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增进了对家乡的感情。
总之,一直以来,作为一线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不懈地探索,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本文从明确学生学习目标、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索
作者:胡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