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在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其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求对自己的角色有清醒的认识。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任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和权威指导者,而是肩负着学习者”、指导者”和共同实践者”三种角色,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与生活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已经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习者、指导者、督促者和共同实践者”。
1.学习者
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成为合格的创新型教师,树立先进的创新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对传统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如今小学生的视野开阔,获取知识的来源很多,教师不再是帮助学生解惑的唯一渠道。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具有很强的教材驾驭能力的同时,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掌握多元的知识结构。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要善于经常变换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一方面要靠教师自己平时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看得多,读得多,懂得多,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驾驭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创新,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交流,注重群体研宄,这样可以实现教师间的携手合作,优势互补,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
2.指导者和促进者
要正确理解和演绎教师”的角色。几千年来,教师已经形成了广为社会认同的权威心理。权威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种权威心理可以使教师更便捷、有效地将知识传递出去,但往往会使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性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合理利用这种权威心理,教师也可以帮助树立学生创新的勇气与自信。在教学中,教师若善于运用一些带有激励性、期盼性的语言,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你真棒”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前,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师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的教师观要求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任务不再是过去那种机械地堆积知识,而是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方法、生动的教学场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冲动。过分勤奋的教师往往容易造就思维懒惰的学生,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努力在课堂上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能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3.共同实践者
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共同实践。实践操作是教学中构建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能使学生更容易地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同时,让生活进入课堂也很重要,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到操场上分组测量不规则图形,如篮球场面积等,然后进行讨论。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创新教育的特点决定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自己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所特有的多元化角色。在课堂教学、指导和实践操作中,教师应具有幽默、热情、乐观、自信的个性品质,乐于接受不同观点,加强责任心,对实践操作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当他们的学习伙伴,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积极、乐于合作与创新的一代新人。
作者: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