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2016-07-08 14: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是以城市场域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为对象,其结论和有效举措,不能反应、适用和解决现实中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对于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需要因地、因人、因时而异,要根据事实展开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这些研究多是以城市场域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为对象,其结论和有效举措,不能反应、适用和解决现实中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现实的教育总是有缺陷的,我们希望克服这些缺陷,因此我们变革,期望可能更好的教育。”[1]

 

我国有1400多万中小学教师,年龄跨度约为2060岁,学历水平、福利待遇、专业能力、个人努力和进步空间等都不相同。要促进和推动中小学教师实现持续与满意的专业发展,其前提就是要对其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

 

[2]当前,我国有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大多坚守在贫困地区的乡中心校和村小、教学点。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条件艰苦,我们对该区域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其结论的认识,要经过深入的调查,根据事实,因地、因人、因时而异地展开研究。

 

  一、研究要因地、因人、因时而异地展开

 

首先,研究要因地而异。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地处偏僻落后的山村和边远、边缘地区,交通不便,网络覆盖差,人口分布散乱。在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撤点并校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本土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乡村学校由一村一校的局面变为几村一校甚至出现了一乡()仅有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的局面。

 

[3]留下的学校学生流失,教学条件生活环境艰苦,年轻和优秀的教师下不来留不住。如桂林市资源县瓜里乡香草坪村香草小学,现有学生30名,全校只有校长一人,实行轮班复式教学,教学环境简陋,费用短缺。对于香草小学这样的一所学校一个老师坚守的村小,无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师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承担者,是直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4]“国培”“省培”“乡村教师网络研修行动计划”“交流学习”“网络自主学习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措施,在香草小学一类的学校里成为了响亮的口号而无法付诸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时需要因地而异,根据事实对这类特殊场域的教师群体进行研究。不能照搬城里或其他条件较好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那一套,脱离当地现实困境而提出不切实际的对策。

 

其次,研究要因人而异。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他们受教育程度偏低,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是教师的权利,但他们很少将培训当做权利。

 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因待遇低,教师迫于生活压力,不仅为生计问题烦忧,且一人教多科,一人扮多角,他们富余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难以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沙河乡西河村民生小学,现有学生66人,校长蔡章和老师在此任教38年,无自身专业发展概念,学校师资短缺,长期需要支教教师,教学得不到保障。香草小学和民生小学的坚守教师是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缩影,要对他们的专业发展进行研究,需要根据该群体教师所特有的特点,因人因地而异、根据事实来研究。偏离事实和可能的口号性要求,就只能作为水中月与镜中花,根本不能发挥多少实质性作用。[5]

 

  再次,研究要因时而异。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停步不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某举措在五年前成效显著,但现在或许一毛不值。因此,研究要因时而异,根据当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提出具有时代性的可行性举措。

 

  二、反思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状况,笔者注意到三点

 

  首先,建立全国中小学校信息库非常重要。通过香草小学和民生小学的例子,笔者查询发现,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无法查到义务教育阶段全国中小学校的信息库资料。笔者认为,如同高校一样,建立一个公开的全国中小学校信息库非常有必要,并注明哪些学校是需要扶持和帮助的,让社会都能查到这些学校,并自发的参与进来,共同帮助这些学校健康发展,帮助老师能有机会进修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其次,其背后隐藏的是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只有真正消除贫困,经济发展了,实现教育相对公平了,所有的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

 

  再次,培养和发展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后备师资力量是关键。一位只有对乡村、故土、孩子有爱有感情的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才能留得住,教得好,才能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每一个坚守在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们,都有着坚定不移的教育情怀,自觉和致力于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旨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6]培养和发展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后备师资力量,让这些教师们扎根乡土,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延续教育的希望和火苗,传承故土乡情文化。

 

  三、结语

 

  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区的弱势群体,对于该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我们要因地、因人、因时而异,全面而深入地摸底与把握事实,才能得出切实的结论与可行的对策。

 

  作者:黄桂萍 来源:亚太教育 201620

 

  更多论文请到千里马论文发表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