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新课改,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进程,对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就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措施展开了探讨,以期为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引言:数学学科作为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理科学科,本身具有理论知识多、课程难度大的特殊性。由于传统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局限于提高学生分数,仅以应对考试为根本目的,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划,要求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下文将围绕这一课题展开论述。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新理念
新课改教学新理念主要提出了六项要求:一是在课程目标层面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二是在课程结构层面应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与合理性的结合;三是在课程内容层面应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四是在课程实施方面应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五是在课程评价方面应要求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六是在课程管理方面应要求实现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将上述融入在实践中,可概述如下:
1.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小学数学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处环境、学习程度、性格特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在对于数学的学习方面、思考方面都会表现出各自的不同之处。对此,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身上的个体差异,关注班级全体的协同发展,并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此来帮助每一位学生夯实学习信心。
2.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的诟病已遭致教育界的摒弃,因而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及时革新理念,积极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3.尊重学生心理性格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学习自制力较差,好奇心强,通常被心理因素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方面,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从心理层面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1.课堂巧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有效攻破数学重点难点。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众多,有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白板技术等,篇幅有限,本文仅以时下备受关注的“微课”为例展开探讨。微课最早在国外兴起,2008年由美国教育工作者首次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的全过程,并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此后,我国教育工作者将微课引入教学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其运用于实践中的步骤可分为:在课前使用微课,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而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下完成前置性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也为课堂上丰富的交流做好铺垫和准备,强化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使用微课,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时间配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学科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门学科是比较难的。它不仅需要很强的理性思维,还需要在课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引用微课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将数学问题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课后使用微课教学,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引领学生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并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链条,进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比如,在《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制作一段微课视频,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如何知道我省的土地面积?”然后教师将可行的计算方法讲授出来,并进行操作演示。最后,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计算方法。通过布置这种实践性强的作业,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
2.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成员为完成整体统一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是,简单地将学生安排在小组中让他们一起学习并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难以产生较大的效力。因此,科学合理地分组是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首要前提,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以充分发挥个体的长处,进而通过成员间的长短互补,最大可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至于小组合作的人数,则需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设备来确定。此外,合作学习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由师生共同实施的一种有序的教学活动,所以设定任务是其开展的前提,必须有设计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才能实现成员间的互助与合作。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时,学生通常对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辨识不清,此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组诸如“1,2,5,7,9,……”的例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激烈讨论、自主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让每个合作成员都带着任务进行学习,让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和掌握。
3.在数学学习中渗入生活化元素,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数学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做事中的理性思维模式,积极把生活常识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心智不够健全,理解问题趋于直观化,因而,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数学作为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理科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遇到理解困难、实践能力差等学习困难。为攻克这一问题,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笔者在教学“数学单位”的相关内容时,会让学生亲自测量身边文具盒、书本和其他工具的长度,让学生对于“厘米”、“毫米”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概念,实现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简单过渡。
又或是为学生安排相关的购物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超市购物,然后独立计算价钱以及购物之后钱的面值变化情况。以此来将这些实例运用到数学教育教学课堂,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积极学习教师传授的教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来源于具体生活,同时也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课内知识不能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积极收集具有广泛性的实例,使之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引用,用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拉近学生与学科的兴趣,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主动地对数学规律进行探究。
三、总结与建议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长期坚守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因此更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学生,尤其是要在关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积极参与学习。
首先,在教学中,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当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设置不同的奖项,如成绩进步奖、学习效率奖、主动学习奖等,为学生提供各种现场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获得教师的肯定与激励,以此来不断增强学习信心,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其次,教师应适当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创新,虽然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比学生想得更周全、更科学,但经过学生自己思考所获得的一切,往往更贴近于其自身的思维特点,也将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自信心,继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以开展“比一比谁算得快”、“比一比谁记得多”、“比一比谁的解题方法最快最省事”、“比一比谁的学习效率高”、“比一比谁的学习方法多”等,通过这些竞赛式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
综上,在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早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实用性学科,与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教师对于数学的教育工作,不应只注重学生在应试中的分数高低,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际中合理使用数学知识。
作者:薛玉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