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人口快速流动等现象的出现,中国的农村小学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一、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存问题
1、农村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年轻夫妇观念的转变,使得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农村小学在校人数日渐萎缩。
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的政策的实施。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起点,越来越多的农村的年轻夫妇宁愿把孩子送去较远的城镇小学。
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读。这就让农村小学招生越来越困难,小学生数目也日渐减少,使得学校不得不缩小规模,也就有一些地方开始让较小规模的小学进行合并或者停办,使得办学质量更加恶化,生源又会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农村小学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部分学校存在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致使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受阻。
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边远、小型的学校电脑室和语音室等设备空缺,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3、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对薄弱。比如教师编制不足,很多老师不得不承担多学科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流动的单向性,使教师教师人员的补充不及时,进而造成教师年龄结构、专业化、传帮带等问题存在困难;由于信息落后、位置闭塞等原因,缺少必要的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更谈不上教学科研的推进和创新。
4、农村社会的陈旧思想及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的制约。不少农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部分偏远山区家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如对男孩子袒护有加,学习上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对女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加之当下国家城镇化步伐加快,许多父母离乡背井外出务工,将子女留给文化欠缺的年迈老人照料,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年迈的祖辈家长无法配合学校的教育,致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性格养成、心理疏导等方面出现问题,这更增添了学校教育的负担。
针对目前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持续稳定且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当务之急。寻找解决途径不仅是学校自身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
二、解决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方案
1、在学校硬件条件一时还无法得到改善的情况下,首要问题是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抓好师资建设与培养这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生波动,因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
另外对于农村小学的师资建设要予以政策的倾斜,建立稳定且长期的机制,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提高教学素质的进修机会,使其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彻底做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2、针对农村师资流动大、且单向性的问题,要在师资管理制度上切实做以调整,不能搞一刀切。教育部原规定以班级定编,2001年改为以学生数额定编,这对调整城市学校布局,减少师资数量有一定好处,但在农村实施则有可能遇到困难。用这种方法计算,由于农村地广人稀,班容量小,较少的学生人数决定了教师编制数量也少。因而造成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是满编,甚至是超编的,但在开设科目上又是严重缺编的。所以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给予农村学校一些特殊的规定,以保障师资的充足。当然,除了政策规定,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制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等等措施也是留住和吸引农村师资的重要手段。
3、争取国家和社会的自助,加大办学投入。从长远来看,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还是较强经济投入,提升硬件建设,尤其是对于一些边远地区,此举显得尤为必要。
4、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小学建设发展迅速,但有投入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小学发展较快,但远郊小学的建设则较为滞后,甚至有些地方教学用房、教学用具还有缺少的现象。加快对这一部分地区小学的资金投入应为未来的主要方向。在完善教学用房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教学用具,特别是现代的教学设备,并保证其能够得到常规性的使用。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必要设备,也是教师进一步培训和进修的重要渠道。
现代教学设备,如电脑、多媒体的使用,为边远地方的教学活动传送及时的信息,这能够进一步弥补其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4、关注“留守儿童”。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也应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地进行帮扶。在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的同时,学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家长建立稳定的联系,使家长明确学校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
总之,农村小学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长远性,保持农村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农村小学的教育得到改善则指日可待。
作者:孙艳波 来源:关爱明天 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