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理想课堂重在实

2015-12-15 1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理想课堂是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课堂,一个能放飞学生思维的课堂。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激发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活力和潜力,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生活因为可爱才热爱,生命因为宝贵才珍惜。我们的课堂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课堂,一个能放飞学生思维的课堂。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激发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活力和潜力,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理想课堂  实在
  一、情境实,激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将学生带进直观、生动的文章中,学生就能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在教学《敦煌莫高窟》过程中,我先学生初读课文,读完课文,请他们闭上双眼,播放音乐,想象莫高窟的画面。与此同时,我用多媒体将一幅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图、飞天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这时,我对孩子们说:“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敦煌莫高窟了。”同学们睁开眼睛的同时,我听到的是教室里不绝于耳的惊叹声:“哇!真是惟妙惟肖啊!”、“原来莫高窟是这样的啊!”……我笑了。学生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强烈的感官刺激已经促使他们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他们一定集中注意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果然,如我所料,下面的教学环节进行得异常顺利,同学们读起课文是声情并茂,当小导游时将莫高窟介绍得生动、具体,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率的课堂。
  二、体验实,重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知识的丰富和积累,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口语交际中我设计过《逛超市》,希望通过学生的活动认识更多的汉字。在教学这课之前,我先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逛超市,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把它们的名字记下来。课堂教学开始,我就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介绍逛超市的经过。学生都自告奋勇地向同学汇报自己的结果,在汇报过程中许多同学都很积极。有个孩子更是迫不及待,我让他进行汇报,他把表示不同器物、实物的字按偏旁进行归类,如“饼”“铁”“清”等不同偏旁的字,这个学生将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起,对照东西,比较字形,他还告诉大家,几乎具有相同偏旁的字都集中放在一起。我真是为学生的发现力、创新识字能力惊叹。我这样做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语文,从而感受语文知识丰富的内涵,让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的意识。
  三、引导实,励自主。
  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记忆,而是创设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学生学生们个个都极富个性,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他们已经懂得了在追求与众不同中展现自我。我们教育者应该感到是多麽的欣慰呀!
  在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的过程中,我们教育者要善于引导,要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寻找别人尚未发现的领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会追溯、发散,让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找。
  如在讲授“军神刘伯承在取子弹”一节时,笔者组织学生就“刘伯承未注射麻醉药,进行手术时的神情变化。”这一内容进行认真阅读。从学生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在阅读中似乎对此内容极容易就掌握了,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设问:①刘伯承为什么能够承受如此剧烈的疼痛,他的心里在想什么?②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位真正的军神?问题设置后,学生即处在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求解决矛盾之时,也正是孔子所谓的“愤”、“悱”之时。对此,教师应及时相机诱导,使学生能领略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四、交流实,重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让经历有关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
  课文《蘑菇该奖给谁》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设想出各种不同的表演方法。在“动”中生成,在“动”中发展。课上,表演氛围很浓,孩子们懂得了很多。这使我深刻理解了孩子需要自由的、自主的空间,他们的需要表现更直接、更突出、更外露。
  五、问题实,促思考。
  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 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
  我在讲《最佳设计》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各不相同:什么是最佳设计?课文写了谁的故事?等。当然,这只是学生初步思索所产生的疑问。初读课文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行解决。根据课文,他们又提出了许多问题,一些貌似宏大的问题,抽象空洞,使其他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把笼统的大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化成具体的问题,就容易贴近学生心理及其思维特点。问:“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什么样子的?”再问:“建筑师哪里来的灵感?”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从不断阅读课文内容,找出知识点,既抓住重点,又突出难点。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使重大问题深入浅出,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紧扣,易于落实。
  因为有了实实在在的课堂,学生就有了主动创造的空间。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就会学得快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