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状况来评价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
为增强备课者的目的性、授课者的实效性、说课者的层次性、评课者的针对性,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标准,供授课者、听课者、说课者、评课者共同探讨。
一、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达成
教学“三维”目标即教学目标。它包含了三个维度: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和体现;二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重构和提升;三是习惯与方法目标的培养和养成。这三个维度的确立与达成,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即: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和体现。教师的备课、上课,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读书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注意挖掘教材内涵的思想性,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形成文道统一,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注重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重构和提升。教师上课能全面揭示课文的知识点,无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进行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训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是方法与习惯目标的培养和养成。教师要重在学生自学、认真读书、认真思考问题、认真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勤动笔等习惯的培养;形成动脑、动口、动手和学习卫生的好习惯、好方法。
二、教学“过程”实施的情景与效率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其本质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和合理的情感熏陶,从而使学生重构知识,形成和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教者备课、上课及说课者、评课者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1) 教材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师能正确理解教材,善于利用、活用和开发教材,体现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体现经典精华精彩、揭示主题内涵。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做到“三要”:一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二要适宜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三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具体的说,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教师要向学生准确无误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内容要具有人文性、教育性,能针对儿童、少年的不同特点和思想实际,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教育方式要具有训练性和综合性,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2)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和求知动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新颖、开放;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新意和挑战性,答案不唯一;问题呈现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和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从语文学科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恰当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感悟积累、语言交流能学以致用,有序进行。
(4)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
教师的每一堂授课,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学、提问、指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反映及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难易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5)教学技能的展示。
教师讲授正确;语言风格良好:即语言准确、清晰,语速适中,语调适宜;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举止得体;善于驾驭课堂,做到活而不乱,有序而不呆板,教学机智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有效。
三、教学“效果”检测的要素与特色
一是情感、思维、活动的参与。指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兴趣浓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能提出独到见解,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是师生、生生互动。指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得到增强,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
三是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指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创造力、实践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学有所得,同时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是教学有特色。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所教对象的特点。
从以上内容可以知道,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包含着“三性”:即教学的目标性、过程性、效能性。如果说掌握了以上评价标准,并且把定量与定性评价、教师自评、学生及他人的多元评价、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有效,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漪.让课堂精彩起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2):44-47.
[2]程翔.试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J].中学课堂,2000,(3):46-47,5.
[3]童为凯.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10-11.
[4]金坤荣.让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J].中学语文2000,(3):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