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重点句

2015-12-15 1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开动脑筋去发现、提出问题,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带入特定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针对重点句、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是面向班级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特殊活动。在这种特殊的学习活动中,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就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与本课学习目标、内容有关的问题,并指导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所发现的问题,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够兼顾差异,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先引着学生去发现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问的技能,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去提出问题、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引导并交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对策。在语文阅读课中,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的规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提问情景:
    1、就课题提出问题
    针对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文章的题目学生在阅读时容易忽略,对题目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在没有阅读之前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2、就文中的插图提出问题
  现行的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理解课文有莫大的帮助。关注插图也应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插图,善于思考插图,并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
    3、就词语提出问题
    自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4、就句子进行提问
    这样做所涉及的内容比较集中,学生思考的领域小。阅读内容减少以后,学生的精力比较集中,关注点比较明确,学生能够提出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然后以这些问题为突破点领会全文。但这种做法整体感比较差,提问的界面比较少,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5、就一段话进行提问
    以一个自然段或者是逻辑段为单位进行提问,问题的数量较就句子提问多出许多,一边提出一边理解,对课文的理解也比较透彻。
    6、就全文进行提问
    针对一篇文章来提出问题,问题比较全面,也可以集中问题对学习作出整体理解,省时高效。但学生提出的问题容易多而且琐碎。
    7、分类进行提问
    如先说词语,再说内容。比如先让学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分两部进行提问,第一部就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这一步主要是对语言表面的最基本的含义的理解。第二部就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是要求在对文章进一步的理解基础之上做出回应。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们的提问内容,基本可以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中,第一课时先扫除一些“拦路虎”,并且将一些思考性比较强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下一节课进行解决。
  这几种提问的方法各有优缺点,“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在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随机进行选取,有时可以是几种方法混合运用。
  在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后,就要着重针对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问题的“主峰”进行突破,也就是说抓住重点句、段的学习来带动全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最后达到对全文的理解。
  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创设问题情境,在这个环节中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是交互的,当教师将情境呈现经学生后,教的活动就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来进行,而且必须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都时刻变化着。就教师而言,呈现问题情境后,就应努力激活情境,让学生继续迅速发现问题,引出完成的任务与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情境,组织协调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始终会处于独立性高潮,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能激励其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主动发表见解,展开讨论、争论,进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 而在练习巩固阶段,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问题探究过程的内化,也许能思考出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问题来。那么又该怎样通过问题教学来达到对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又怎样通过问题教学来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算真正是“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问的方法技能又如何更深入下去呢?的确,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呢?我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征:
    1、探究型:他指向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全过程,需要合作和交流的群体支持,往往要经过反复推敲、研究,而非轻易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它能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力度,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和探究。
    2、涵盖性:是课堂学习中的核心问题,涵盖本课若干知识点、小问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题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形成了教学中学习活动的主线。
    3、开放性:主要是指问题的结论是开放的,因此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也是开放的。这样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多层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多渠道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4、挑战性:可以引发学生争辩,生成思维碰撞的问题。由于答案的不唯一,具有较强的不确定因素,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是多样的,能够挑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掘学生的潜在智能,因此,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最能激活思维,激发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个人也认为但凡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属于他个人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老师一定要积极的进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针对重点句、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要改变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专利的教学现状。在教学 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尊重、民主、平等、友好,有利于“问题学习”的心理环境。判断学生提出的问题好坏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只要是自己的问题就是好的。在问题学习中,应该尊重每个人提问的权利,尊重每个人探索的成果,允许答案的多样化,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逐步做到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
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教师的提问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减少事实性的问题,即“是什么”的问题;
(2) 要提出有争议的问题,以利于思维的展开与深化;
(3) 提出的问题要抓住知识的重、难点,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4) 提问要符合学生认知和理解的水平;
(5) 在教学中,不提无价值的、随意性的问题,如“对不对”“同意不同
意”“谁同意”一类的问题;
  (6)提问要具体、问题要明确,消除指向不明的问题。
  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深究课文内容,设计适切的教学环节,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更要进行角色上的转变。教师首先是参与者——参与其中,求得师生共同发展;教师是组织者——规划组织,逐步推进;教师是引导者——适时适度的引导,把握研究的方向和进程;教师是参谋者——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供学生选择;教师是研究者——总结经验,收获成果,与学生共享研究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当中我们更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把思考和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习充满智慧挑战;把选择与成功的机会给与学生,让发展充满自信与个性;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师生,让班级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