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浅谈应用题教学

2015-12-15 1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优化学生各项素质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适应变化,吸取新知,解决问题,有独创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始终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问的获得就是一个“学”与“问”的完美融合的过程。“学”是根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而“问”又是关键,它能解惑,又能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古人的一种精神。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设问,提问,而且要满腔热情地促进学生发问。可以说,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使学生学会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过程,培养解题能力。要处理“学”与“问”的关系,认识到“学”是为更好去问,问又是更好地促进去“学”,“学”与“问”是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为此要激活应用题教学中的“学”与“问”的环节。
一、参与情境,乐学好问
  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讲授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商店有6只白皮球和18只花皮球,现在卖出20只皮球,还剩多少只皮球?”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 ,开展了一次商品交易活动,请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当顾客,用皮球纸片进行交易。通过这样的游戏情境,参与情境中去解答问题,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能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和看法。有的学生谈到:“要求剩下的皮球只数必须知道商店里有多少只皮球?”有些学生会问“买出20个皮球中究竟有几只白皮球?几只花皮球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出现的情况:A、白皮球全卖完了;B、花皮球全卖完了;C、白皮球和花皮球各卖了一些,这样的情境创设,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既能学又能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思维广度、深度得到了提升。
二、创设氛围,会学敢问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从问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敢不敢问,学习中有疑点想不想问,有独特想法要不要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在教学时的内容选择要生活化、从生活中取材,设计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相符的场景,使学生有“想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教师要有民主的意识。如果学生见老师是非常恐惧的、望而生畏的,教师问题设计的再好也没有用,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要努力创设学生想说,敢问,敢创新的氛围。
三、掌握方法,创新发问
  要让学生数学学习得“有意思”,就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习。有这样的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解答这样的应用题,要从素质能力培养角度去提问,学生要从这样的应用题学习中掌握方法和一些技能。问:A、相遇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B、两人到学校时运动方向是怎样的?C、两家相距的路程与小强和小丽同时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提问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检测,从问题和过程中寻求方法,把问题的解决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平时教学中注重对两者训练,学生的能力才有实的提高。另外要注重对开放题的教学,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四、易化难点,学问有法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分析好数量关系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依关系,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如:某饲养专业户养白兔800只,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只数的3 倍还多10只,这个饲养专业户共养兔多少只?这道题存在两个数量关系:①专业户共养兔=白兔+黑兔;②黑兔=白兔×3+10。找出这两个数量关系,对号入座,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这样就易化了教学难点。
  问从学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理清思路,找出题目的突破口,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关键句,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②对已知条件和问③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应注意理解;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数量关系,或者画出下面的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