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活用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于小学五、六年

2015-12-15 11: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教者合理对教材进行梳理、调整、整合、添加或删减,活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优势,使教材更贴近学生,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快乐,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深入。从而提高小学五、六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效率 激活教材 教材模块化 教材生活化 教材分工、合作化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者带着授课对象,一课时完成一课教材教学任务,直接依照教材顺序一个课一个课往下上,一学期能上几课算几课,是多数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2009年秋季小学五、六年级美术课时量由原来每周2节缩短为1节,但教材内容并没改变,形成了课时与教材“矛盾”,给教者带来了一个很大教学难题——怎样用每周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原来每周二课时才完成的教学内容呢?
  是不是简单地把教材删除掉一部分,还是一课时上两个教学内容草草了事呢。不管是采用那一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这样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宏观教学目标都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实现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和自主学习等能力,以及使授课对象形成系统化知识方面,就更难实现了。
  在不扭曲教材的价值取向下,根据学校、师生等实际情况,对教材调整梳理,灵活处理应用教材。即完成教学目标,又让教材更贴近学生,使学生学得更自主、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笔者经历两学年教学实践及反思,总结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教材重组  模块化
  1.把教材中同类或接近的课合并、重组模块化处理。如:人教版教材第九册中,第1课《万绿丛中一点红》、第2课《色彩的和谐》、第13课《电脑美术》,就可以合并、重组成模块。在电脑屏幕上更有利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了解色彩对比色、邻近色,掌握色彩的谐调规律。在电脑上进行色彩作业练习,同样时间下电脑作业量可比手绘作业量多,能多增强学生对色与色之间产生的色彩感受,能更快使学生掌握色彩搭配方法,明白搭配原理。至于真实的色彩调配练习,可以放到后面的《地球新生》、《诗情画意》课堂中。这样既节省课时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本模块的学生作业也已模块化。把这几节课的作业整合成综合作业,以小组合作形式分层来完成。让同学们利用单元所学的知识,创作大型综合作品。这是行动性的小结,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体会集体荣誉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增强学习动力。把一单元的作业布置在教室或校园里,然后让学生观赏和讨论、评价,还可以介绍一些更好更新的作品,或画家的优秀作品,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提高美术评价和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样以主题或模块为单元的整体开发、设计的教学形式,实施一个共同教学主题。其中有的课可以侧重于问题的提出、知识的传授或作品的欣赏,有的课可以侧重于学生的研究、讨论与构思,有的可以侧重于对自己作业的分析、评价和反思等。因此能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深入,并可从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考、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更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优势,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 教材整合  生活化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他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所以我们要把教材融入生活,也要把生活融入教材。
  1.让学生关注社会大事、生活热点,把课题与其结合起来生活化。如:人教版教材第12册教材中《奇思秒想》与《二十年后的学校》的重组,这两课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利用废旧的纸盒等造型,再创造。创造形状各异奇思妙想的新造型、新物品。课前,我将《二十年后的学校》这一题目改成《汶川梦想中的新校园》。我让学生搜集震后汶川场景照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对汶川同学没有学校上学情景的想象,激起他们的情感,再要求同学们为他们设计学校。用《奇思秒想》一课对废旧造型的再生方法,对同学进行引导、启发,用“再生”的手法设计学校。从生活事件的导入,从而激情入境到启发学生构思和学生共同创作的表现、探索,最后到深化主题,我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教材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把学生关心的周边生活,热点主题,学校活动等,将课题与其结合起来,成为美术创作的主题。如:学校在11月份开展的“保护环境 做地球文明小主人”红领巾行动,五年级(上册)刚好有《地球的新生》这一课,把教材结合活动,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保护地球的海报、小报和宣传画,在全校进行展览宣传,做了系列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非常主动;五年级(下册)《旅游节》,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厦门的旅游资源,设计当地的旅游线路图、旅游海报和旅游宣传小册子,使学生了解自己城市,热爱自己的家乡。总之,通过这些课例的学习,增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习俗等,将课题内容与其相结合。如:在上完六年级(上册)第九课《保护文物》、第十课《爱护古建筑》后,再组织学生对当地“闽南古厝”进行调查、考究,然后增设教学内容《闽南古厝》,组织教学,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对前两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帮助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爱护。也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组织调查,认识自己居住的社区规划、地形特点,设计模型,并组织讨论,发表个人对社区规划的看法意见,形成关心社会,关心周边环境的习惯;在进行六年级(上册)第七课《我们做乐器》教学前,组织调查当地音乐艺术的传说、地方乐曲、使用的乐器等,收集一些资料,把教材生活化再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有了明显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整合,就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即“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所以把教材生活化,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内容作为孩子探索的对象,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吸引孩子注意力,能进一步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 教材综合  合作化
  教师可以把有连带关系的几课教材综合起来,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分配学习 任务,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学习,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再进一步全班综合交叉学习,快速完成学习任务。
  如:五年级(下册)的《形的魅力》、《形体组合》、《多样统一》、《抽象雕塑》,这四课的知识点相互联系或递进。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按统筹再分工的办法,把任务在课前分配给班级的学习小组,先让小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师用两课时完成教学,利用一课时,各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讨论、梳理、总结,形成简单的学习报告,报告包括:事先收集的资料、图片、作业、讨论出的相同或不同意见、小结等)。再利用一课时,教师引导把学习报告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沟通、探讨,最后教师再进一步做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结构知识。也可以利用学习园地、板报、手抄报等形式来完成这个展示、交流、互相学习的环节,形成一既分又合,有目的的教学过程,较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工合作化处理,它创造了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培养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只是我在两年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谈得太粗浅,但我一直在尽力的做,并不断在完善它。关于小学五、六年级美术教学深入改革,新课程、新教学理念,带给我们教材自主的更大更多的自主空间,作为一线教师不要就教材而教学,要多从最基本的地方下功夫,要认真解读教参,解读教材,把教材读“懂”、读“厚”与读“宽”。合理设计教学,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