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体会

2015-12-15 11: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小学生好趣、好奇、好异,蕴藏着极强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探究活动中,应努力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创新意识;小学科学;体会
一、创设情境,主动创新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游戏、新颖奇特的实验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如:《磁铁的性质》一课,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乒乓球放在胸前,问:乒乓球会掉下来吗?学生说:会!老师于是把乒乓球放在胸前,把手放开,乒乓球停在了胸前!学生们都很惊讶!学生纷纷对这个现象进行猜测,学生对兵乓球自由落体是知道的,而老师做的这个小魔术,乒乓球停在胸前,是老师利用了磁铁的性质使乒乓球停在胸前,这时学生事先不知道的。教师准备的这个小魔术,激起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强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可能。
  二、大胆猜测,激励创新
  学生自行探究发现和提问题,心中一般都有臆想的答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作猜想和解释,创造性的猜想和解释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契机。
  1.猜想要切合实际
    教《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盐》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说能溶解10匙,有的同学说能溶解12匙,有一个同学举手说:我猜能溶解35匙。教师没有马上说你乱猜!而是问:大家猜测都不同,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说用实验来证明。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实验结果接近20匙这个数字。这时老师问了刚才说35匙的同学说:刚才为什么猜测35匙呢?这个学生回答说:乱猜的。老师接着问:通过实验你发现可以溶解多少呢?学生说:大概18匙。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猜测能溶解18.5匙,结果和实验差不多。教师说:为什么呢?学生说:我在家里有溶解过白糖,和现在差不多的水,能溶解18.5匙,我想溶解盐也差不多吧。教师对这个有实验依据的猜测进行了肯定。然后对学生说:对一个事物完全不懂可以瞎猜,如果能根据相似的经验来猜测那就更好了。
2. 借助有结构材料进行猜想
    教《淀粉的踪迹》一课,为了探究“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这个问题,教师提出了个任务,就是要把老师提供的白米饭放在盘子里摆好。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稀释好的碘酒,棉花球、盘子等。老师要求学生、先闻闻碘酒的味道,然后用棉花球蘸碘酒把五个手指头消毒,再摆好白米饭,注意不要把白米饭弄“脏”了。过一会,有学生举手报告说:老师我把米饭弄脏了,米饭变成了蓝色了!其他同学都说弄“脏”了,老师问:为什么米饭会变脏——变“蓝色“了呢?教师解释说是因为米饭当中含有淀粉,手上涂的碘酒和淀粉起了反应,所以米饭就变“脏”了,变成蓝色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米饭、稀释好的碘酒、棉花球就是属于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一是在生活中可以见到,而且容易找到,是学生熟悉的。这些材料在课堂中能为学生发现现象,提供切合实际的猜想,并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三、自主设计,开发创新
   小学生要探索科学知识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行动,教师所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做好引路人。
主动设计实验
    教师要不失时机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探究问题,从而学习科学知识。
  如:教《把混合的物体分离》一课,在探究怎么把盐中的粗沙进行分离时,有的学生说用过滤纸的方法,有的学生说用太阳晒、有的学生说用火煮、有的学生说轻轻拍打,轻的物体会分离出去等方法,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用眼看、用手挑的方法。这个方法马上遭到了其他同学的质疑,在教师的鼓励下,这个小组用了这个方法进行了实验,尽管时间不够,没能把粗沙挑干净。课堂总结的时候教师肯定了这个组的实验方法,教师不是以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学生执行教师脑中臆想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而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动操作实验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只要实验目的明确,方法恰当合理,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而不应千篇一律,统得过死。
  如教《各种各样的锅》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材料超市”,放在教室一角,这个“材料超市”为学生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学生们看到了这些材料都很兴奋,但是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取材料之前必须出示该小组的锅的设计图和实验方案。这个要求,使学生加快了实验设计和研究,有的小组的设计方案已经通过,获得了相关的实验材料,有的小组已经开始了实验,还没完成设计的小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紧锣密鼓地设计和完善设计图纸。这个教学环节把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极度激发了起来,使“被动实验”转化为赶快动手设计图纸,抓紧领取材料的“主动实验”。
  学生做出来的锅多种多样,都是真实的,是通过他们自己主动实验带来的实验成果。我们不必苛求“各种各样的锅”完美无暇,而在于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设计实验,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交流碰撞,促进创新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同学间的相互启发,质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教《100毫升说能溶解多少实验》时,在探讨 “一平匙”这个问题时,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用药匙在盐里挖一下算一平匙,另一个学生说:不行,每个人挖的不一样多;有的学生说把药匙挖满平平的算一匙,有的学生说:不行,药匙后面还有一个小空间呢,有时候可能没有把这个空间装满,一个同学说:先用药匙挖满一匙,然后用尺子压平,并把后面的空间填满等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进行激烈的讨论和争辩,最后学生讨论通过了用“尺子压平、并稍微用力”为“一平匙”的标准做法。通过讨论、分析、比较、优选,学生们发现了最好的办法,个人的创新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五、合理评价,保护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知道,任何科学结论都不是神圣不 可侵犯的。是可以质疑的,可以反对的,是允许人们对着它“胡思乱想”的,否则,科学就不肯能前进,一切质疑和探索都应该受到尊重。
  在教《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时,教师问:橡皮泥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学生说:沉。如果教师说:你说的很对!那么这样的口头评价只对回答的那个同学给予鼓励,而对其他想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毁灭创新思维的粗暴方式。如果教师说:这个同学说的对吗?其他同学怎么认为呢?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或者有不同意见吗?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吗?这样的话,就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
  通过这样的口头评价来激发、激活、鼓励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助燃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想火花。
  六、拓展延伸,强化创新
  科学探究可能不会在一堂课里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欲望,把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延续到课外。如教学《100毫升说能溶解多少食盐》时,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数据后,问:同学们觉得实验方法科学吗?学生经过思考后,说:不是很科学,这些方法不太好掌握。教师问:那怎么样才算是科学的方法呢?假如今天我们配置的是饮料,要到市场上去卖,你们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吗?你们会选择哪种数量进行配置,顾客买了后感觉到口感不错?通过问题的拓展,强化了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创新的意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