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家长应做儿童生活的引领者

2015-12-15 11: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孩子正处在由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过渡的阶段,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性过渡。《品德与生活》就是面向小学低年级儿童孩子设置的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孩子。
  在课堂上,教师已经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让孩子们乐于参与、生活化的教学形式。真正做到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由孩子的亲身体验做主,使孩子达到教育的内化。孩子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学得了生活的知识,那么在真正的生活中,孩子又会怎么表现呢?毕竟孩子每天的大多时间还是家庭和社会上度过的。这就需要家长们结合孩子真正的生活,注意引导教化,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总的来说,家长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注意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发孩子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视为“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甚至有些孩子一拿起扫地,准备亲身实践一下时,就被家长制止,他们认为这些脏活、累活不应该让孩子来承担,这都是些大人的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孩子的事情还是由孩子来做好,家长不能包办。家长的角色只能是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作为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想,主要是立足孩子的日常生活,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孩子的现实生活,倡导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孩子生活,促进孩子的发展,使孩子得到各种现实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生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当然,关注孩子的现实生活,并不意味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生活。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是引导孩子健康、安全地生活。它旨在使孩子从小懂得珍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要结合孩子身边的事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初步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比如,当孩子喝水的时候,要教育孩子认识水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并从小养成“脏水生水不能喝,可乐饮料要少喝,白开水经常喝,一口一口慢慢喝”的良好习惯。再比如,当孩子生病时,就要注意引导孩子:生了病,不但感觉很难受,还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让孩子意识到“病从口入、缺少锻炼、气候变化、被传染”等,应该养成“勤洗手、多锻炼、及时添衣物、少去人多场所……”等良好习惯。
  二是引导孩子愉快、积极地生活。它旨在使孩子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这就要求家长经常让孩子自主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才能有所体验和感受,孩子的健康心理,愉快开朗的个性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怕苦不怕困难应付挑战的勇气才得已形成。比如,在组织孩子参与某个集体活动之前,就要注意介绍每个小朋友的不同优点,鼓励孩子向好的同学学习。在活动之后,就要注意引导孩子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再比如,当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要让孩子知道遇到不同的事情每个人的心情是会变化的,这是很正常的。同时,要帮助孩子学会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简单麻烦,让孩子真正体验解决麻烦后的喜悦。
  三是引导孩子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它旨在使孩子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低年级孩子刚进入学校不久,他们在家中都是倍受宠爱,什么事都是家人围着他们转,使他们往往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也常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就存在不懂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现象。同时,由于他们倍受宠爱,也会使他们有要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愿望,却不知该怎么做。因此,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孩子的同情心,教孩子一些安慰人的技巧和方法,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大家要互帮互助,体验助人的快乐。比如,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孩子伸出双手去帮助他,让孩子体会到得到帮助的人会因他而感到快乐,自己也会感到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四是引导孩子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它旨在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孩子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作为家长,要注意观察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注意锻炼孩子的耐心、毅力。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要支持鼓励孩子参与,对孩子参与的活动及时作出评价:拥有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快乐。当孩子想中途退出时,就要引导孩子: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坚持,不要轻易放弃。要每天积累一点才能最后成功。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的生动有效的德育教育课,只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一定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孩子学习与生活的桥梁。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吧。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