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是一个人优秀人格的外在体现。李吉林老师认为,习惯是行为的表现,“习惯”要让儿童在“做”当中,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形成。为此,我们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开设了“行为训练课程”,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为指导,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行为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一、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优选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学习任务的选择至关重要。Epstei提出了一个TARGET模式,该模式代表了教师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六个方面,其中的第一个方面就是任务,他认为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多地引入真实性任务。所谓真实性任务是学生在课堂以外将要面对的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就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而言,学生面临的真实性任务较多,那么哪些是低年级儿童亟待养成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的训练应当成为我们的教学任务呢?课题组决定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教学任务。
1.观察与调查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现状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为了细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现状,我们采用了观察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认真观察,与之交流,掌握学生的行为特点,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另一方面,课题组制定了一份“行为习惯调查问卷”,让家长如实填写。问卷共分为“您认为哪些习惯对孩子来讲很重要?”“您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哪些好习惯?”“对培养好习惯,您有什么建议?”等九大方面的内容。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有了较为细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家长的想法,使得任务的选择更符合实际需要,也让行为训练教学工作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
2.从细处和实处着手,确定年级教学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养成教育要从细处、实处着手,营造德育氛围。针对学生的行为现状、心智水平和家长的建议,我们将训练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理,安排到不同的年级和学期进行教学。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能够初步养成一个习惯。如此计算,一学期大约可以进行6个行为习惯的教学。所以,我们对教学任务做了安排,具体见表1。
二、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习得行为方式
李吉林老师认为,对儿童来说,情感是他们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而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情与理交融在一起,使德育真正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而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所以,我们在行为训练课的教学时需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有效习得正确的行为方式。
1.再现生活场景,激起情感共鸣
在“文明礼仪伴我行”行为训练课中,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进行升国旗的行为训练,以下为其中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你在哪里看到过国旗呢?
生1:我看见宇航员叔叔在太空挥舞着国旗。
生2:我看见在奥运会的赛场上飘扬着鲜艳的国旗。
师: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在重大节日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都会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国庆60周年时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
(播放国庆60周年升旗仪式的视频)
师:这情景多么令人激动、多么令人兴奋啊!不管是谁,都在向着国旗肃立、行注目礼和军礼。此时此刻,你知道我们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做吗?
生:我们也应该向国旗敬礼。
师:对了,《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的第一条中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师:你知道怎样行一个标准的队礼吗?
(指导学生行队礼,全班一起练习)
儿童的道德行为更多的是被情感而不是被理性所驱使。所以,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道德认识的提高,更需要道德情感的激发。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播放国庆60周年升旗仪式的视频,再现升旗时神圣庄严的场面,使得学生的心中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旗、对国家的热爱。在迅速升温的情感驱使下,学生的行为训练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完成了自我心灵的塑造。
2.模拟生活情境,强化行为训练
春游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为了让春游成为一次快乐之旅,同时也是一次文明之旅,我们开设了“我要去春游”的行为训练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文明乘车,如何在公园内观光游览,如何文明野餐。以下是其中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现在,讲台就是明亮的车厢,旁边就是汽车门,我们该怎样上车呢?
生:我们要做到排好队,依次上车,不拥挤。
师:哪几个小朋友愿意先来上车试一试?
(指名学生上讲台,在车门前排队,依次上车)
师:在公交车上,有空座位,我们就坐下,没有空座位就站着。不过,我听说这位小朋友经常晕车,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给他让出靠前的位置,因为公交车的前半部分在行驶过程中比较平稳。
(播放提示音:各位旅客,汽车马上就要开动了,请抓好扶手)
师:汽车要开动了。听了刚才的提示,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做做看!
(学生练习)
师:现在我要请他们下车,回到小伙伴儿中间去。谁来说说,下车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低头看台阶,左右看车辆。
师:有时车辆不能紧靠站台停车,有些电瓶车就会从缝隙里穿过,这样很危险。所以我们要低头看台阶,左右看车辆。好,我们小朋友现在全体起立!一起来做做看!
(学生一起练习)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上下车的模拟生活情境,在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教师边指导边示范,学生既学方法又练习操作,教者轻松自然,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同时,组织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练习,也很容易形成实际生活中的迁移和运用。
三、以真实生活为归宿,养成良好习惯
鲁洁教授在《 再论“品德与生活&r
dquo;“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一文中指出: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个方面的教学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
在行为训练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行为方式。而要使学生将习得的方式变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必须将行为训练融入儿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在生活实践中践行。
1.家庭学校联动,构建教育网络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小视。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又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所以,我们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并且发放作业单,请家长配合打分。例如,在教学了《 学会打电话 》一课之后,发放了以下作业单。
今天我最棒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怎样打电话,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在家中,请爸爸妈妈与你合作,挑选课堂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棒!
小朋友,你会打电话吗?做到了,请在(笑脸)上打“√”,如果没有,请在(握拳)上打“√”,加油!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行为训练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帮助和督促孩子进行训练,能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2.开展多彩活动,拓展教育空间
李吉林老师说:“活动是最能调动孩子情绪,最能激发他们主体性的,也是最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在丰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行为规范进行检验,学会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队活动。例如,可在班级内设置“一人一岗”,如“桌长”“玻璃清洁员”“图书管理员”“粉笔小管家”等,让学生自主认领岗位,明确各自职责。教师通过行为训练课帮助学生练习操作要领,熟悉自己岗位的义务和责任。“一人一岗”给孩子创设了激发潜能的机会,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管理班级的同时实践着自我管理和约束,不断增强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为队旗添光彩”“与文明同行”“自主天地展风采”“环保卫士在行动”“我给妈妈献份爱”等主题活动,强化“为集体争光”“做文明少年”“保护环境”“关心他人”等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小学起始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让我们重视行为训练工作,从小处着眼,细微处着手,让德育工作贴着地面行走,成为最贴近儿童的教育,成为最有效的德育,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江苏 南通,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