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被动的听,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观看、强迫接受的环境中。师生之间没有达到和谐互通的双向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互动;开放
从教育理论和实际出发,任何富有成效的教学成果都必须有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双方能快乐的,轻松的完成沟通和衔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我们必须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数学更应该在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枯燥的教学充满乐趣。
一,营造良好小学数学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系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定要把握住“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开辟、发现各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参与、互动环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双方的合作。例如,在教学中将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改为由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由其他学生或教师来回答。这样,学生在提问和回答问题时往往是用“学生语言”,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有时候,不同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而得到同样的答案,比教师用一种方法解答更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实践证明:这样做避免了教师提的问题学生因不会回答而紧张、尴尬的局面,还避免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又没有机会问的局面,尤其是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提供了问的机会,使他们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踊跃。在这些教学方式和活动中,师生交流渠道通畅,信息量大、交换速度快,教师造就学生才能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营造良好小学数学教学环境的方法
认识到了营造良好小学数学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进一步探讨营造良好小学数学教学环境的方法。过去,由于考试教育的盛行,导致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放在知识结果的传授上,教师很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的正确、学生考试得高分,并以此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作肯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学习的感觉是枯燥而痛苦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为此,我们可以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结论的传授,转变到对学生知识获取过程的指导,使学生直接置身于教学的探索环境之中,从而激发起主动性。
首先是教学的形象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运用形象、具体、直观的物体、图像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化难为易。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在大脑中的空间观念难以建立,对各个表面的方位理解比较困难,计算表面积时很容易出错。我就先让学生观察粉笔盒、墨水盒等实物、模型进行观察、了解,然后让学生亲手制作长方体的模型帮助理解,最后,运用多媒体进行拆分、组合的动画展示,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长方体的结构和各个表面的方位,计算表面积时就很容易了。这种从形象到抽象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比较广泛和适用的。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3-8”从13 根小棒中先去掉8根,得多少根小棒,解决这一问题有几种方法,难道非让学生算减想加吗?其实不然。从13根小棒中先去掉10 根,剩3 根,再从去掉的10 根中拿回2 根,一共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先去掉5 根,再去掉3 根,合起来一共去掉了8 根,还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拿8 次,每次拿1 根,这就等于拿走8 根,还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拿4 次,每次拿2 根,这就等于拿走8 根,还剩5 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得到了同一个结果,既一年级学生学习“13-8”从13 根小棒中先去掉8根,得多少根小棒,解决这一问题有几种方法,难道非让学生算减想加吗?其实不然。从13根小棒中先去掉10 根,剩3 根,再从去掉的10 根中拿回2 根,一共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先去掉5 根,再去掉3 根,合起来一共去掉了8 根,还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拿8 次,每次拿1 根,这就等于拿走8 根,还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拿4 次,每次拿2 根,这就等于拿走8 根,还剩5 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得到了同一个结果,既“13-8=5”。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剩下的5 根与去掉的8 根合在一起就是原来的13 根。“算减想加”其实是对几种方法的概括,是对减法计算的本质认识,而这种本质认识如果脱离了学生的探索活动,也就推动了它应有的价值。这样分析以后,一个新的思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学生的操作活动人手,对几种方法进行总结、剖析,揭示问题解决的本质,彻底改变教材中以“算减想加”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法。
其次是教学的互动性:数学教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生动化,就要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形成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伊始,先把这节课要讲授的知识总结形成几个问题,给学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上课。还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使数学学习妙趣横生,而且有助于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不错的互动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导入阶段的竞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胜负原因分析中寻找规律,从而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新知过程中的竞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钻研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巩固阶段的竞赛,对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是十分有益的;拓展延伸阶段的竞赛活动,则属于数学兴趣活动的范畴
。可以培养学生将数学运用于实际生活能力,以及多种实践能力。
最后是教学的逻辑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常见的思维方式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常见的解题方法有:列举法、归纳法、假设法、割补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另外,逻辑性也包括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遵循逻辑规律,教学过程要有逻辑顺序,结构合理,条理清楚,顺序自然,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个重点目标来进行教学。
比如: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难题时,我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步步深入,逐渐提高。第一步:出示鸡和兔的只数,让学生按照顺向思维分别算出鸡和兔的头和脚的只数数。第二步:告诉鸡和兔的总头数和脚的总只数,让学生用列举法通过填表的方式分别算出鸡和兔的只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独立地探求多种答案,主动的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是我一直遵循的目标。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良好环境,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收获喜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和小学数学的特点,注意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创造并抓住时机,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就一定能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和情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