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整合教学

2015-12-15 11: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小学科学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只有在探究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天性得以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关键词:探究;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科技竞争的时代,科技的竞争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积累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奠基作用。小学科学课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是引导儿童初步认识世界、探索周围环境的综合性课程。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儿童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在探究中会使儿童的学习天性得以自由释放,进入一种“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一、课外感知,自主探究
  我们学校像很多城市学校一样,班额人数80多人,给课堂教学的组织带来巨大的困难,尤其是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堂更难以控制。根据学生好动,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我把科学课延伸到课外,全班学生每6—8人一小组,选派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课堂后5分钟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师指出下一节课所需的器材,课后由组长分工或学生们自发凑齐器材,根据他们预习的教材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课后时间开展探究,集思广益,组与组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课外探究时,不仅要动手动脑,还要有探究的计划、实验方案的设计、信息整理的记录和信息数据的分析。教学五年级下册《给小车装上动力》一课,由于学生平时就很爱车,我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进行拓展,使探究活动在课外基本完成,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让科学探究取代低级无趣的游戏,让科学精神成为学生思想的主体。
  二、课内指导,反复试验
  在学生课外探究和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展示,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和评价,重点对数据分析和推理作出指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思想,在汇报、交流、展示及再实验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主动求知,虽然不如传统课堂守纪,但学生人人参与,轻松有趣。在教学《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时,让学生课外探究后汇报,每个小组都成功给小车装上气球,有的小组可以使小车行驶较长路程,有的小组可以较好地稳定小车行驶的方向,有的小组可以指出小车存在的问题或思考的问题。百闻不如一见,更何况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呢?
  三、开展有趣的竞赛活动
  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来自身边的生活,在学习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力”后,布置一次自制赛车比赛。在学习完五年级下册“时间”这一单元时,布置学生设计一个计时钟大赛,可以用原有小车或钟表上的零件组装,学生热情很高。在五年级下册开始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二)前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了解该生物的生长特征和生活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尊重,探究活动很多地方闪烁出智慧的光芒。通过竞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技能及思维水平的发展。
  四、探究性实验的整合教学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教学中要注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于社会。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有的要在课内进行,也有课内外结合进行的,还有的主要是课后进行的,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课外实验研究,使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通过学生开展的各种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信息,汲取知识,增长才能,培养他们爱好科学的兴趣,研究科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很多课可以采用实验室与大自然整合、学校与家庭整合。
  1.实验室与大自然的整合
  科学教学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就要破除“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观念,突破课堂空间、时间的封闭性,树立课堂开放教学观。翻开科学教材,许多课的教学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如科学三上的第一单元《植物》、第二单元动物》的十余课需要在自然环境中教学。如教学《蜗牛》,我们要先让学生带捕捞工具到野外捕捉蜗牛,再回实验室研究。如教学《制作我们的小乐器》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去野外找些竹子,再到实验室进行制作。如《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寻访小动物》等课的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对大自然的了解,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2.学校与家庭的整合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准备工作与探究活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灵活的方式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延续。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可能全由教师帮助准备。我们可以发动家长与学生一起准备材料,为学生的观察提供实物。很多实验还可以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做,让家长成为学生的指导老师和助手,这样实验既容易成功又安全。有些实验在学校无法完成,课堂上的研究也是不完整的,要想全面观察、了解某一事物,还需课后的继续研究。如《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在实验室里分离受时间的限制,效果不理想。回家放在锅里分离速度快效果好。又如《养蚕》一课,从蚕的出生到结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于是,白天,让学生把蚕带到学校里来,一起给它们喂桑叶,一起观察,傍晚由学生带回家照顾。如果是农村小学就更好,农村的家长们有着丰富的养蚕经验,家长可以教孩子怎样养蚕,有的家庭还是养蚕专业户。可以说,家庭能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观察对象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开放式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宝贵的空间。
  五、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课中,通过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所形成的认识是丰富的、鲜活的,知识不是被儿童消极掌握的,而是靠积极的努力获取的,只有儿童“生产”出来的浸润着自己血脉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并且,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相比,前者更为重要,在儿童亲身探究过程中存在未曾预料的、潜在的、生成性的课程内容,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另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儿童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对完整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任何知识都既是探究的产物,同时也内在地蕴涵着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未来探究过程的原材料。小学教师要树立探究性教学理念,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和科学课的具体内容,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赫伯特·斯皮格伯格著,王炳文,张金言译.现象学运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责任编辑:李雪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