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业负担轻,学生有大量的时间上网。但由于外界的压力会给他们带来各种困扰和心理矛盾,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释放途径的话,于是就会选择通过其它的方式来解决。网络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所以自制力不强的中职生就会在E时代影响下不小心误入了这个巨大的迷宫而不能自拔,如何指引中职学生走出网络迷宫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E时代;网络迷宫;中职学生
“上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内容之一,中职学生也“加入”了这一群体。网络在带给中职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网络成瘾。笔者在对自己所在的中职院校的100名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进行调查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 中职学校学生网瘾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随机抽样法选取广东省信宜市一所中职学校的100名学生作为进行测试的对象。
1.网络使用概况:性别上,男生67人,占总人数的67%,女生33人,占总人数33%。在接触网络时间、使用时间、使用次数及上网地点方面,接触不足三年的占20%,其中男生15人,女生5人;接触时间三年以内的最多,达到45%,其中男生28人,女生17人;接触时间在三年到五年之间的可达25%,其中男生17人,女生8人;五年以上的最少占10%,其中男生7人,女生3人;在每周上网时间上,绝大多数在5小时以下占43.1%;在上网地点的使用上,69.4%的学生选择网吧。
2.网络成瘾状况:根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网络成瘾问卷的要求,本文把网络成瘾总分在65分以上者界定为网络成瘾者。根据这一标准,100名被测试者中,网络成瘾者占18%,其中男生的成瘾比例较高占25.65%。不同性别之间网络成瘾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网络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接触网络时间三年以上组得分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在每周上网时间上,5小时以下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后者得分显著高于前者。在上网次数上,每周上网次数越多,网络成瘾得分越高。在上网地点选择上,在网吧上网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在其他地方。在网络活动方面,网络游戏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方面。
二、 中职学校学生误入网络迷宫的原因
(一)网络自身的魅力
网络世界里资源取之不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认为好看的、好玩的、好听的东西,可以查到学习资料,还可以在线接受老师的指导。通过在网上了解到的知识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作用。网络还可以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远在天边确似近在咫尺的沟通。
(二)学生的心理因素
中职学校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所以使得他们在这个阶段对人生充满了困惑,急需要友情、亲情的理解。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往往使他们不得不逃进网络的虚拟世界,从网络上寻找感情的寄托。由于中职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又缺少一定的自控能力。一旦逃进网络的空间里变很快就会沉湎其中。
(三)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于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忙于工作,对于学生很少关心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的,而在现实中也缺少沟通。这使得更多的中职生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他们唯一选择释放和排遣的方式只有网络一条途径。
三、 教育管理者的干预策略
1. 明确角色定位
中职学生普遍低龄化,较之于成年人网瘾比率居高不下跟中职生低龄化导致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关系很大。所以作为老师,尤其是和学生们一起生活在一起的班主任, 更应当主动走近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从源头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与障碍。
2. 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加大理想教育力度
作为中职学校是中职学生的第二个人生驿站,在新生刚入学时应当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校观念,通过各种形式帮助他们早日找到中职学校生活的奋斗目标,避免让他们在入学时感到迷茫、找不到追求目标的动力。比如在新生入学时开展诸如“为自己寻找第二个人生驿站的目标,就在今天、就在这里!”的新生与中职学校教师的交流见面会;再比如在新生入学时,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用书信的形式写一封“自传”,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每位学生的了解,并能够为每位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向。
3.加强网络思想教育
中职教育管理者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通过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手抓:培养中职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道德规范成为网络文明的依托。比如,定期开展诸如“今天,我当小律师”的活动,通过老师讲述的网络违法案例,由学生自由发言并由老师点拨,这种形式会比单纯的枯燥讲解更宜被学生接受。
作为中职生可能他们还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陷进网络的迷宫。作为教育管理者,尤其是和他们一起生活的班主任老师,更应当去帮助他们找到逃进网络世界的真正缘由,从而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宫,生活在现实当中。只有这样,中职学校的中职生才能够享受在阳光下,为自己的追求快乐健康的成长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中职生网瘾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心理干预[J].才智,2010(24).
[2]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4(60).
[3]王极盛.心灵时代[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4]欧居湖.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5]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4(6).
[6]李望舒.网络人格的异常心理与矫正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4(10).
[7]万增奎.网络成瘾自救·心理世界.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