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常常将教学局限在课堂、局限在课本、局限在“当前”,以至于一直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一直无法为学生的自由生长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美的直觉判断,失去了对美的理性思考,更失去了对美的自我建构。教师要静心沉思,找寻适合学生发展之道的教学体系,从而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快乐成长。
关键词 儿童成长 审美活动 内涵构建
在人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体的各个感官发育、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儿童时期,个体的语言、肢体的发育等方面还比较滞后,而此时,视觉的发育较为迅速,所接受的信息也大为增强。在视觉所接受的信息中,物体的形象描述——美术往往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故他们常常会利用美术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与创造,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梦想……
一、入情——找寻学生美术的生长原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经验、生活阅历还比较浅显,思维结构还不成体系,审美标准还没有建立,所以他们难以在我们教师定调的审美世界里去体会线条、画面、色彩所呈现的“美”的世界,更使得学生对“美”模仿、审视、创造等活动常常局限在枯燥的美术知识的讲授和单调的技能训练之中。在这样近似呆板的学习中,学生们渐渐地丧失了对“美”的兴趣,并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小学的美术教学,首要任务是丰富学生审美活动的情感体验,继而激起学生对审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美术世界之中。
《吹泡泡》这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泡泡的世界中,去体验美,发现美,从而创作美。该课教学的关键点,不是创作,而是让学生去体验美、发现美,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懵懂的世界里,还不能将看到的、想到的与“美”建立起联系。为此,我是这样设计《泡泡飞呀飞》的:上课伊始,我播放了轻柔的乐曲并配以有关“泡泡”的儿歌:“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像串紫葡萄。一颗颗,一串串,我吹的泡泡大又大;呼噜噜,呼噜噜,满天飘!”由此调动学生的听觉神经;随后,我与学生们一道,吹泡泡、追泡泡、逮泡泡,让学生在玩泡泡的过程中去发现泡泡的五颜六色,去感觉泡泡的或大或小,去触摸泡泡的那份晶莹;接着,我与学生们一起说泡泡,说颜色、说形状、说趣事、说想象……这样,学生们在“听”、在“吹”、在“看”、在“说”的过程中,进入泡泡的童话世界里,于是他们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的笔去描绘看到的、想到的泡泡,去勾勒泡泡所呈现的美的世界。
二、入戏——关注学生美术的体验原态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在游戏中,小学生们能激发出原始的冲动,能建构出原始的“认知图式”,更能丰富基本的关于美的体验。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创设出适合儿童生长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近似游戏的教学世界里,进行知识结构与课本知识对接,最终让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得到生长与发展。
《老师与同学》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人物五官的情境中,在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即通过出示一个人物的部分头像,使学生通过观察,来分辨人物的五官形象,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人物外貌的观察与分析中。由于游戏的设置合理,学生们都很努力地进行观察与审视;接着,当学生进入相关的情境中,我便提出“这里的“谁”出现什么样的“缺陷”?如何“修补”,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谁”?这样,由于游戏的帮助,学生一步步进入“人物五官”的学习中,同时也一步步进入美的世界中。
三、入理——引领学生美术的成长建构
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丰富和生活阅历的积累,他们已初步形成关于美的朦胧认知与浅显理解,然而也正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丰富和生活阅历正处于丰富、饱满阶段,所以更需要“理”的参与来全面地建构美的价值维度。此时,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应不断地引导学生把握美的内涵,不断去拓宽关于美的认知视野,不断地去接触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最终让学生在“理”的世界里,建构起自己的成长路线图。
《群鸡捕食》的教学。“群鸡捕食”是农家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个画面,更是小学生们经常看到的画面,然而尽管这个画面很普遍,尽管这样的画面很浅显,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从这样的画面里去提炼“美”,也很难从这样的视角里去表现美。为此,我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一段“群鸡捕食”的画面,并将“觅食”“捕食”“斗食”等几个有代表性的画面分层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让学生在这一个个有代表性的“瞬间”里提炼“美”——让学生揣摩各只鸡的“站位”:如观察大鸡与小鸡在形体上、神态上的差异,琢磨色彩层次上的比例;最终让他们通过“鸡的形体”的构图来表现“美”,并获得关于“美”的全面建构。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原点。我们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才能更好地建构美术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