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关于小学生作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5-12-15 11: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研究背景
    学生学业负担一直是备受学校及社会关注的话题,而衡量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课外作业”。究竟该布置什么作业,怎样布置作业,布置多少……能让学生有效轻负地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对学生作业抽查,梳理出在学生作业设计、布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各学科作业缺少统筹,作业量较大。年级之间也没有关于作业完成时间的科学制定,作业量较为随意。2.学科间不均衡。通常作业中占比较大的是语、数、英,缺乏对其他学科该如何布置作业及布置怎样的作业的思考和实践。3.作业形式单一。学生作业中,多为检验知识掌握层面的书面作业,低年级则多为口头作业,鲜有实践、探究性作业;完成作业的形式多以个人完成为主,鲜有合作完成的作业。4.各学科作业阶段性目标不清。教师对作业布置的目的并不清晰,因此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初步调研得出的问题,其实也是长期存在并为教师们所认识的。要从作业这一点上寻找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必须先做更为精准的调查,包括:年级之间、学科之间究竟存在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学生作为作业活动的主体,究竟如何看待他们每天要做的这件事。因此,学校再次设计调研,试图从学生视角全面了解作业情况。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我们通过对学生调研,试图了解:1.各年级学生每天总体作业量及主观感受;2.学生喜欢及不喜欢的学科作业及原因;3.学生喜欢的作业类型;4.学生在家做作业的习惯;5.学生喜欢的作业评价方式;6.家长对孩子作业的关注和参与情况等。
    我们在问卷中一共设计了10个问题,包括5个单选和5个多选题。全校一到五年级全体学生参与了此次调研,其中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73份,回收问卷473份。运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过程
    本次调研是科研人员与学校部分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调研的深入,活动从一开始的问卷调研衍生为教师与研究者“知能共享”的专业发展活动。这一变化是在行动中逐步发生的。
    当我们对第一次的学生问卷进行“数据解读”时,出现了典型的“知能互补”的状态:一方面,科研人员向老师介绍通过专业统计软件所得到的数据,并基于数据事实作出分析和原因猜测;另一方面,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数据提供解释或提出质疑。当遇到经验与数据解释不一致时,双方则进一步“猜测”可能的原因,并最终决定通过进一步调研来寻找答案。因此,环环紧扣的调研、解释、求证、再解释的过程形成了。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初步研究结果
    初步研究结果指的是第一次发放学生问卷后所得到的结果,呈现的主要是学生在作业问题上的总体样貌。
    1.两成小学生感到“累”
    作业量上,居于前三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学科,并且与其他学科的作业量在统计上呈显著性差异(sig<0.001)。从年级差异来看,这三门学科的作业上,四年级均呈现出比其他年级的作业量要大,而五年级作为毕业班,倒未在作业量上呈现出“负担”最重的趋势。
    作业时间上,学生平均所花时间的比例分别是:1小时以内(16.3%),1~2小时(44.0%),2~3小时(27.9%),3小时以上(11.4%),缺失数据(0.4%)。事实上,这一点引起教师的质疑,认为学生的作业时间中有可能包含家长布置的部分。
    当我们让学生回答他们对作业的总体感受时,表示很轻松的占14.2%,比较轻松的占23%,感受一般的占43.1%,比较累的占13.7%,而表示很累的学生占5.1%。由此可见,大约有20%的学生感觉“累”。
    2.学生对作业有其情感诉求
    我们在调研中设计了两个对应的题目:一是问学生喜欢的学科作业及其原因,二是问学生不喜欢的学科作业及其原因。其中,在有关原因的设计上,既包括“作业少”、“作业简单”这样的表层理由,也包含“作业有趣”、“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老师”这些出于对作业本身及相关情感上的理由。结果发现,喜欢作业的理由中“作业有趣”及“喜欢这门学科”是认同率最高的。说明学生并非简单以作业的数量及难易来确定喜好,对于作业内容本身有“质”上的要求,是否具有趣味性,以及相关学科对其是否具有吸引力决定了他们的喜好。
    同时,对不同学科作业的喜欢情况,各年级呈现不同态度:(1)对数学作业:各年级比较平均,喜欢的学生比例集中在50%~60%,各年级无显著差异;(2)对语文作业的喜欢,各年级呈显著差异,曲线是呈“马鞍形”,即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喜欢比例超过中间年级;(3)英语作业上,二年级较为特殊,喜欢比例相对低,且与其他年级有显著性差异;(4)对自然、品德社会等学科作业,随着年级增高,喜欢程度明显递减,年级间有显著差异。
    3.学生的作业习惯较为常态
    学生是如何完成家庭作业的,对教师来说是看不见的。为此调研中设计了有关学生作业习惯一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为教师提供学生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一般做作业状态,对于不良的习惯可加以引导纠正;二是试图考察部分学生之所以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是否是由于其主观上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结果发现,学生做作业习惯中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项的分别是:一回家马上写作业;家人帮我检查作业;喜欢一个人做作业。这三者也正是绝大多数学生做作业的“常态”。而对于“合作完成”、“利用电脑”等选项,选择比例较小,这也与教师很少考虑其他的作业完成方式有关。于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默认的“做作业常态”,并且家长很大程度上参与孩子作业的检查。
    4.学生不喜欢“个别化”作业评价
    在学生喜欢的作业反馈及评价方式中,有若干较为突出的特点:(1)学生最喜欢作业“早上交,当天就发下来”这一及时反馈;(2)学生更喜欢“集体核对”这样的评价,最不喜欢“找我单独订正”,其次是“当面批改”和“同学间相互批改”。
    尽管在教师看来,单独订正、面批及互批是更具个人针对性的反馈方式,应该更为有效,但学生并不喜欢。这 一点与教师的预想有分歧,令教师困惑。
    基于第一次的调研数据和分析,在研究者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分享会上,大家现场梳理了十个“为什么”,都是教师感到疑惑的地方。大家认为可以通过问题归类,进一步对它们进行研究。于是,第一次的分享会上,老师们各自认领问题,决定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针对该问题重新设计调研计划,开展更进一步的调研。
    (二)跟进的研究结果
    在对问题的跟进调研中,老师们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学校为此集中安排,利用午休时间分调研组、分年级对抽样学生开展座谈、问卷调查等,提高调研效率。通过整合,10个跟进问题被进一步归为五个方面:(1)为什么小学生平均要花2小时做作业;(2)为什么学生不接受在教师看来很具“针对性”的作业反馈方式;(3)家长是如何参与学生作业检查的;(4)以音乐学科为例探讨“小学科”的作业问题;(5)分析某些年级呈现出的特殊现象(如二年级学生突然呈现对英语作业的不喜欢现象)。
    1.学生作业耗时长、感到累,背后原因复杂
    作业量多,是导致耗时长的直接原因。然而再进一步看,可发现主要有三方面具体原因:(1)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一些是因为学习上存在困难,对内容没有掌握;一些是学习习惯不好,动作较慢,这些必然耗时长。也有学生是认为即便学校作业做完了家长也还会加量,还不如慢慢做,能拖则拖。还有学生则指出某些内容的作业,例如作文、复杂的计算等耗时长,让人感到疲累。(2)各学科教师之间缺乏协调。据调查,有个别教师单门学科布置的作业就要超过1小时,加上其他学科,个别小学生作业时间甚至达到3~4小时。(3)教师布置了本身耗时的任务。一些学生谈到,即便书面作业没多少,但读、背、做小报等就相当费时。尤其是像“做小报”这样的作业,究竟能达成怎样的学习目的,以及是否必须独立完成等,值得思考。(4)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不少家长额外给孩子增加任务,似乎认为孩子一分钟不处于学习状态,就比其他人落后了一分。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在作业上也是以“多”取胜。
    2.学生不喜欢“个别化”评价是因为易引起负面情绪
    尽管在教师看来,包括面批、单独订正、互相批改在内的各类作业反馈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有效的反馈机制,但学生的“接受度”却非常低,接受度分别是21%、14%和29%。教师的想法和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着明显的差异。在第二次调研后,我们通过对学生座谈,了解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在各种个别化的反馈过程中,他们常常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例如:担心受到老师当面的批评而产生害怕、紧张心理;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有损自尊心;单独订正时易产生孤独感;还有因为不信赖同学而不喜欢同学间的互批等。这些恰恰是教师在进行作业反馈时不太关注到的。
    3.四成学生不喜欢家长检查自己作业
    第一次调研中发现有72.5%的家长会对孩子坚持进行作业检查。跟进调研中我们试图看到年级间的差异和具体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家长参与作业检查的态度是呈现明显的年龄特征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对家长检查作业的“依赖”的确在减少,甚至有大约四成学生并不喜欢家长检查自己作业。他们的理由是:父母的检查表现了他们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家长的指导方式表示怀疑,尤其是当与教师的教产生不一致时,学生会产生理解混淆,也更有可能怀疑家长的辅导;因此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4.教师与家长都充分关注“主要学科”的作业
    除学校作业外,调研显示出家长对语数外的充分关注,分别有60%、66%以及57%的家长会给孩子另外布置语、数、外作业,这无疑更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作为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是否要布置作业,以及怎样布置作业,学生也感到困惑。从跟进的调研来看,学生是比较喜欢这些“小学科”的,但学生对相关学科所布置的作业兴趣不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学科不应该布置作业。语、数、外学科作业占用大量时间也是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作业安排的认识的原因之一。而在“喜欢”完成综合学科作业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更喜欢实践类作业,如养植物、电脑操作、指挥练习、参观等。
    五、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要更明确本学科每一项作业布置的目的
    在对教师的了解中,甚至会发现有“因为要向家长有交代,所以会布置自己也不太认同的作业”这样的想法。学科教师是否明确作业的目的,决定了作业布置的内容与方式。对于作业的研究和设计不只是局限在这一教学环节上,而是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水平等联系起来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教研组、备课组除研究课堂教学外,也应适当研究作业,把作业设计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只有教师很明确学生作业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作业。
    (二)各学科在作业布置上需统筹协调
    现实是,由于分科教学的缘故,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领域的作业,而不太考虑学生一天结束后有可能要完成的作业总量。所以布置作业前,各科教师要多通气、多商量,尤其是复习阶段,语数英教师更要沟通协调,避免作业太过集中,同时教师要考虑不同类型的作业该如何安排。例如,对于背诵类作业可适当留点时间,避免今天布置,第二天就检测,减少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对于需花较多时间完成的实践类作业,如做小报、查阅资料、完成作品等,可安排在双休日,甚至考虑学生合作完成。
    (三)教师的“作业观”影响学生的课后学习
    在对学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所选择的喜欢的作业类型以及做作业方式等,基本上就是学生的“一般状态”。例如学生通常以完成书面作业为主;单独完成;基本上由家长来检查等等。学生对于自己的偏好局限在经验范围内,并没有开拓性的想法,这与教师所提供的有限的学习机会有关。教师如何打开学生对作业认识的思路,而不受限于惯常的做法,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合作的乐趣。
    (四)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作业“监控”给予不同指导
    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监控”是需要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但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出逐渐& ldquo;自我检查和监控”的趋势,这让人欣喜,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由于年龄尚小,家长还是有必要参与作业检查,但教师也要引导儿童认真对待“第一遍”,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需要更加鼓励的是他们自主、负责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反馈给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结果的共同反映。
    (五)教师对家长参与学生作业活动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家长参与学生作业活动主要包括,家长给孩子布置学校作业以外的作业,以及家长参与孩子作业检查。对于家长参与学生作业活动,教师要做的是与家长沟通、达成对作业的共识,并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监控。学校可以利用集中的家长会或其他家校沟通时间对家长进行相关“专题辅导”。
    (参与本次调研及子报告撰写的主要还有该校胡琦、吕婕、杨钦、范雷英、耿坚等老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