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不要让孩子渐渐矮下去的方式分析

2015-11-09 10: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学会赏识——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个案例:一年级数学公开课的《找规律》,题目是:商店橱窗前挂着一排彩旗,颜色是由规律排列的,其中有一辆车把其中几面彩旗的颜色挡住了,哪位小朋友能很快地知道被挡着的是什么颜色的旗?问题提出后,有个小朋友很快地举手说:“老师,把车开走!”此话一出,其他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可再一看,上课的老师却板着脸,一笑也不笑,于是小朋友们赶紧停止了笑声。老师另叫了一位小朋友回答:“老师,我发现了规律,彩旗是按照‘红红黄蓝-红红黄蓝’排列的,所以被挡住的是……”听到该同学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位老师立刻眉心舒展,随即让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你真棒!”这位被表扬的孩子很开心地坐下了,可原先那位“把车开走”的孩子就被老师忘记了,开始的时候还是站着的,但后来在别人的回答声中渐渐矮下去了……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位“渐渐矮下去”的孩子在剩下的这节课中,在今后这位老师的课堂中,甚至在其他的课堂中,在其成长道路中,会不会也“渐渐矮下去了”呢?
  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倘若上课的老师能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去呵护孩子的心灵,那位“把车开走”的孩子还会“渐渐矮下去”吗?我想不会。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激励每一位孩子都能勇敢地站起来,更要学会让每位孩子体面地坐下去。
  对孩子,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赞扬,使他们向着老师激励的方向前进。我们都知道,赞扬对于那些学习暂时不佳者尤其重要,他们更需要格外的关爱和呵护。老师要给他们鼓励、赏识,相信他们,重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路程。
  二、学会等待——倾听孩子的美好心声
  学会等待,意味着老师能够用从容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现实中,又有多少位老师能够有等待的“胸怀”呢?
  在不少课堂上,由于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圆满”,担心时间被耽搁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做“例行公事”,置学生于课堂以外,教学就成了演译、完成教案的过程。数学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耐心地等待。
  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甩小球形成一个圆的轨迹,让学生说说现在还能不能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当许多学生都认为无法测量时,有一个学生嚷着说:“可以量出半径。”老师马上说:“这个等下再说,现在先说,你能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无言以对,只好默默坐下。接着老师让学生猜猜这个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学生的想法才有了出头之日。由此可见,这位老师受到教案的限制,不曾防备学生会先行一步,只得委屈孩子重新回到起点,与自己齐步走。其实,教师若能在此处等等,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让孩子矮下去,相信课堂会更精彩,师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学会真诚——启发孩子的真实情感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人们常把师爱比喻为母爱。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去对待学生,也不能专门针对少数同学去爱,而应是“爱满桃李”的爱。
  对孩子,老师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爱心、诚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真正地“抬”起头,体验到信任和自由的快感。
  四、学会尊重——激发孩子的上进热情
  自尊心是推动孩子上进的一种精神动力,是自我教育之母,这种心理品质对人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每个孩子都怀着争当“好孩子”的真诚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夸奖,而不愿被别人看不起。教师必须十分重视、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尊重、爱护、信任孩子,认真负责地评价孩子的行为,并亲切和善地对待孩子,不要对孩子轻率武断、生硬粗暴,或者讥讽挖苦。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陶行知先生曾告诫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为人师表,必须尊重孩子。
  在课堂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决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一起的参与者、探索者。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甚至尊重学生在探索中一时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去思考、去学习。这种尊重具体体现在老师的课堂评价中。老师要善于肯定学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他们鼓励。对一时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留足面子”,帮助、引导他们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的结论,而不是让错误困扰学生。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矮下去,才能真正站起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