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秘密探析

2015-11-09 10: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24-05
  我曾经的理想是做个受孩子喜爱的老师,上让孩子喜欢的语文课。我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个理想我基本实现了,所以我急切地把如何受孩子喜欢的秘密和你分享,因为我新的理想是让每个同行都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所有的秘密都在一篇孩子的习作中。
  小何的“坏习惯”
  蔡欣?
  谁是小何呢?那就是我们班大名鼎鼎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何捷老师呗!小何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不拖课。你也许会问,老师不拖课,这不是好事吗?可是,对小何而言,那就不同啦!不信的话,你就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来瞧一瞧吧。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颐和园》。我们跟着小何一边“逛”颐和园,一边画游览路线图。“逛”完了颐和园,小何又开始给我们讲故事。小何肚子里的东西可真不少,像个百宝箱,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从他两次进颐和园的经历到慈禧太后的“大清朝要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这种雷人话语,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都很安静,这次连平时爱插嘴的星猫都没有说话,可下课铃却不安静,“当当当”地响了起来,小何像听到集合哨一样,立刻冲出了教室,任凭我们怎么叫,他也不肯回来。
  唉,小何要是能拖拖课,那该多好啊!
  其实,秘密就是一不拖课。“不拖堂”应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铁律。
  的确如此,执教近二十年,我确实具有这个鲜明的特点。特别是近十年,不拖课几乎成为我对自己下的铁律。毛主席说:做一件好事不难,坚持一辈子做好事难上加难。每天下课,我们班的孩子总是第一个“占据”走廊,每天放学,只要最后一节是我的课,我们班总是第一个到达校门口,和孩子拍手告别成了校门口放学时的一道独特风景。就这么“简单”,但孩子超级喜欢。我心里知道,这“简单”的背后大有文章,坚持做到节节不拖课绝非儿戏。
  一、不拖课得益于“用一生来备课”
  “用一生来备课”这是于永正、贾志敏等前辈至高无上的教学信念。为了实现高效课堂,课外你必须付出比旁人更大的努力;今生执教语文,你就必须与书为伍,与学习为伴。语文是包罗万象、四通八达、触类旁通的,教师的信息摄入量要大,知识面要广,知识组成结构要合理,人生经验要丰富。只有这样,课堂上你才能举一反三,纵横古今,贯通中西;才能从容面对孩童纷繁复杂的情况和天真无邪的言说;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挡但不置之于千里之外,掩而不使其窒息沉闷,才能激活、引燃、领航,实现孩童和你自身的不断进展。而这一切,只能从书中汲取营养,从学习中获得。
  我努力践行“用一生来备课”的信念。平日里,我挤时间阅读。虽然沉浮于凡间,往来于琐事,但我从来不对自己说“忙”,我知道那是无谓的借口,是慵懒和惰性的遮羞布。更何况,有哪件事比阅读更具意义呢?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阅读积累,难道不应该把阅读放在第一位么?幸好,我已经善于挤时间阅读了:带孩子做操,去食堂的路上,值班站岗,课间休闲,会议空挡,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利用,后悔之前的大好光阴白白流失。到具体备某一节课时,我会设法多渠道采集信息,坐拥大量资料后,综合,整合,融合,将其消化为己有,尽量能达到轻松谈吐、信手拈来的自如状态。这样备课后,你会有一种富足感,信心倍增,你会步履从容地进入课堂。于是,你的课堂就大气恢弘、左右逢源了:讲《詹天佑》,可告诉孩子后清朝时期列强凌辱中华的不堪往事,课堂仿佛是民主共和志士的演讲台;讲《匆匆》,认识一个奋发不息的青年学者,和他一起感叹时光飞逝,一同把握须臾,励精图治;讲《将相和》,带孩子进入战国风云,探源争鸣百家,将课堂变为少年版“百家讲坛”;讲《搭石》,让孩子领略水乡风情,感受乡土气息,一同分享生活中细小的和谐故事……这样的课堂,不拖课,真的会让你自己都感到遗憾。
  有时一些备课中看似不起眼的信息会让课堂熠熠生辉。我在备《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事例。不经意间我看到一则关于“一袭”这个量词的解读,得知它限用于赞美高贵华丽的服饰;我又得知玛丽·居里实验用的“破棚子”原来是一个停尸棚的信息,我惊诧了,更被感动了。于是,课堂上我牢牢抓住前后出现的这两个反差巨大的词汇,陪同孩子深入浅出地一同感受居里夫人那种超越时空,跨越永恒的美丽。下课铃声响后许久,孩子们还不能从感悟体味中回神。我知道,这样的课堂得益于“用一生去备课”。
  二、不拖课依赖于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很多同行平时上课不够注重科学设计,因此课堂低效,拖堂也成了常态。我们常常观摩到这样的现状:一篇文章语言训练点多如牛毛,教师敬奉“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每遇到一个训练点就紧抓不放,也不管是不是本学段的要求,不管曾经是否训练过,不管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不讲誓不罢休。我们还常常听闻这样的埋怨:一篇课文四五个课时还未能上完。且允许我排除您是如王国维、马寅初、陈独秀、沈从文、熊十力类的奇才大贤能不用讲稿口若悬河三天不绝,且允许我猜度您在课堂上任意拓展游离,把名篇佳作教得七零八落毫无章法可言。
  没有设计,必然脚踩西瓜皮,必然低效。我的课堂奉行余文森教授“先学后教”理念中的三不教:孩子懂的不教;孩子能自学后懂的不教,教了孩子也不会的不教。同时,我坚持进行着这样的试验:长文短教,尽可能在一课时内完成课文教学任务,我称之为“清者自轻”,即为“看清楚教材,吃透文本,必然能举重若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北京的春节》《老人与海鸥》《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些经典长文,我都实现了短教,案例设计都被核心期刊发表。
  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人教版小语六上第15课。这篇文章被誉为有史以来关于环境保护的最为动人的演说。文章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与大地、与自然中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印第安人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的真挚情感。对于孩子而言,本文是他们和“演说辞”这种文体的首次接触,特别需要教师引导其梳理清楚文脉,了解此类文体特色,以达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的学习目标。

 (一)导入:读课题,感受“城与人”
  1.师介绍“西雅图”的由来,引出此文的文体类型——演说辞,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课题,关注课题中的“神圣”一词。
  (二)感知:识文体,分清“演与说”
  1.师介绍演说辞的文体特点。“演”带有“展示”的意思,“说”带有“告知”的意思。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通读全文,看看西雅图酋长最想要“告知”大家的信息?
  2.教师介绍本课的重复写法,引导发现使用重复手法表达的关键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齐读“展示”美丽西雅图的1~4自然段,了解西雅图原始风光。
  (三)品味:赏片段,咀嚼“文与意”
  1引读第5自然段。
  2.寻找该段中所叙述的,这片神圣土地上最为珍贵的河水。
  3.品味“善待”一词。
  4.归纳学法:找“最珍贵的部分”,品最重要的词汇,读文加深体会。
  5.举一反三,要求学生自学6~8段,汇报学习成果。
  (四)升华:谈感悟,着眼“今与后”
  1.教师提出此篇演说辞的又一特色——警示的作用,以此引导学生学习9~11自然段。
  2.师生谈话:西雅图酋长向我们发出了哪些警示,这些警示有没有变成现实呢?
  3.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环保见闻,谈对这些“警示”的理解。
  4.师生共同发出环保宣言。
  此课教学牢牢扣紧演说辞三大功能——展示,告知,警示,帮助孩子梳理出此课清晰的脉络:1~4自然段为“展示”美丽的西雅图风光,此部分文字以读代讲,目的在于了解,同时能积累到一些优美词句;5~8自然段为作者向读者“告知”这片土地上的神圣之处,需要咬文嚼字地细品关键词句;9~11自然段为作者向未来发出的“警示”,结合孩子们现有的认识,以议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因内容不同,故侧重点不同,所以教学时不必同样用力。
  近几年,我还结合自己对写作知识的了解和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新型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即以文章写作角度解读文本,抓住文章脉搏,牵一发动全身,依旧为了达成“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目标。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我抓住该文为“传说故事”的文体写作特征,以“情节”“细节”“情结”三个关键词的教学贯穿全课堂。首先,引导孩子复述故事情节,进行归纳概括文章大意的训练。当孩子复述不清时,提供“黑暗——光明——苦难——自由”四个关键词给孩子,启发他、提示他、促成他更为简洁地概括文意。其次,我请孩子们关注文中一些含义深刻、描写精妙的语句,品味细节,从细节处感受语言的精彩,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汇聚儿童精妙智慧。最后,我组织大家讨论:如此一个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流传不息,其中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信念?大家创作故事,口耳相传,是有哪种情结所致呢?这个问题直达文章中心,孩子的讨论结果不论深入或是浅显,幼稚或是成熟,精当或是冗杂,只要是触及主旨的,我们皆认可鼓励。你想:成人处事还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孩子又何必追求精准呢?在不偏倚情况下的包容就能产生高效。这样简洁的课堂没有谁不留连,下课铃声响起后,孩子望着我远去的背影,自发继续讨论。我听得见,跑得更快。他们不需要我了,觉得能战胜我了,我很高兴,虽“败”犹荣嘛!
  三、不拖课仰仗于对儿童特点的准确把握
  我花了近二十年在第一线和孩子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深入、全面、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终于我摸清了一些门道:各个不同年级孩子的喜好,当下孩童间秘密流行的玩意儿;各个不同年龄层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现状;孩童的流行语、热门游戏;男女生交往中的磕磕绊绊、心结顾虑;小团体中领导人和团队成员交往相处;留守儿童的心理透视;各气质类型儿童的教育、提升、辅助、疏导;外出活动的组织引领……不敢往下罗列,恐您阅读疲劳。总之,关乎儿童的,我都有兴趣了解。
  也就是这样,我的课特别受孩子欢迎,因为我讲的是“儿童语”;我的作文设计特别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我设计的是原汁原味的童话;我给孩子的批语评价特别人心入耳,因为我说孩子听得懂听得进的心里话。
  我想以一个孩子的习作来说明,更有说服力。
  “叶圣陶先生”来我班
  张嘉奇
  号外,号外!“叶圣陶先生”竟然来我们班上何捷老师的语文课!不过这位“叶老先生”其貌不扬,身高只有1.39米。怎么回事呢?哈哈,这个“叶老先生”是安童扮演的“盗版货”。
  这一节语文课,何捷老师给我们上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而此课的作者就是叶圣陶老先生。为了更形象的让我们知道叶老先生当时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内洞的过程,何老师就请安童来扮演叶老先生,再现当年叶老先生进洞过程。这样我们班就有一位“叶老先生”了。
  只见安童躺在代替小船的课桌上,按照课文中说的那样,全身紧贴在“小船”上。可是这时“叶老先生”做了个愚蠢的动作,他太激动了,冲着何老师做了个“耶”的手势。何老师伤心地说:“你的这两根手指恐怕要受累啦!”原来,这个举动在课本的“剧情”中是严重被反对的,因为当时“叶老先生”所在的洞极矮,四周都是好像要向他压来的巨石,他一伸手,手指会折断的,所以错了。不过,我们都对孔隙的特点更加感兴趣,记忆也更深刻了。
  继续演吧。工人开始拉系在小船上的绳子,慢慢地,小船来到了课文中所说的有岩石挤压的场景了。这时,“巨石七人组”也闪亮登场,他们是何老师请来的扮演向“叶老先生”挤压的岩石的同学。同学们伸出手臂,紧紧贴近“叶老先生”的身体,只差一两厘米。其中一块岩石差一点就压到“叶老先生”身上,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这节课上得惊心动魄!
  就这样,“叶圣陶先生”亲自带着我们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感谢何捷老师这个导演,更加感谢所有演职人员。我想,要是每节语文课都这样上,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语文。
  大家想想,这样一节“惊心动魄”的语文课,谁愿意准时下课?但是下课铃响必须下课,这就是我对儿童心理的把握:要在他们兴致高涨时结束,他们才能期待下次的相会!语文教学是延续性很强的工程,我们要有持久的设计,要做百年树人的工程,就要注重儿童的心理效应,把课上到孩子心里。

 四、不拖课借助于言语表达的自觉训练
  借讲学机会请教王松舟老师:您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使您的发音那么有吸引力?王老师说他坚持练习气功,上课时每每调动丹田之气来说话,使得课堂语言随着文意不同而产生变化:激情澎湃时言说有震撼力,热情洋溢时表达有雄厚的阳刚之力,亲切温柔时有平和舒缓的亲和力。原来王老师也在自觉训练。我不由联想起大师于永正,不也是将自己喜爱的京剧表演融入课堂,在《梅兰芳》一课中指导孩子读文时注重眼神的跟踪,要有神,多么经典;虞大明老师讲授《刷子李》也借助了相声的语言技巧,介绍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让孩子如同在天桥下听老艺人摇头晃脑地细细说道……我领悟到:要想让孩子喜欢你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感染力!
  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我出生在闽粤方言区,福州话的口音较重,必须正音,于是,我向身边的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教师学习,不断跟磁带练说,借助外出北方讲学的机会模仿当地教师的纯正口音。终于有一天我在一个县城执教,课后新华社记者问:您是福州人么,为什么语音不像当地人的?我心里甜着呢!但我知道这远远不够,这仅仅是我补上的基本功。
  我酷爱听评书,小时候伴随一架收音机,享受了诸多经典:《杨家将》《薛刚反唐》《包公案》《岳飞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小时候我就喜欢模仿单田芳、田连元等评书表演艺术家的风格说话,突然间我发觉可以在重温旧梦的同时锤炼语言——听评书,学习评书语言技巧。就这样,每天清晨的第一功课就成了听评书,听新闻联播,一边听一边模仿。现在的评书已经能下载收听,可以重复回放,这就给我的学习模仿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得我的语言表达水平突飞猛进。很多教师听我讲课都感觉有评书的味道,入耳,顺耳,醒目,舒坦,有张力,有吸引力。孩子更是被这种特殊的,极具个性的,有感染力的语言所征服。孩子们听课时脸上挂着笑,两眼不离我身,伴随着我的讲述时而欢喜时而紧张,时而闭目享受,时而瞠目惊叹。我知道,这样的课堂已经使孩子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他们喜欢语文课,就像我听评书一样,不舍得关机!我还有杀手锏呢。旧时的评书表演艺术家都在茶馆酒舍中现场说书,观众的上座率就是他们的生活。于是,在每一章节结束时,他们都留个扣,“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就这样让听众跑不了,场场守候。我的课堂临结束时也要留个扣,让孩子延续学习。当“可恨”的下课铃声响起,我常常精心设计结语,这如同惊堂木一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后甩袖离去,任凭台下呼声一片也不返场。这既是我的“伎俩”,亦是让孩子喜爱语文课的“伎俩”。以全国获奖课《匆匆》为例,课末,我留了个质疑的“扣子”:
  师: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对话也好,倾听也好,思考也罢,你觉得读得越是深入,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
  生:应该是思考。
  师:请在临下课前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
  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作者为什么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说他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师:各种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讨论吧。同时还可尝试以下几个练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2.搜集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3.按照课文后的第3题要求写几句话。孩子们,下课。
  著名特级教师黄国才老师评价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实践?在何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以行动做了很好的回答:即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广泛阅读、积极思索……学习已然成为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应该是教育的理想愿景。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显得稚嫩,今天十一二岁的少年自然难以读懂《匆匆》、更难以读懂朱自清和那个时代,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思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长是一个慢而长的过程,只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坚持不懈地朝着理想目标前进,便是成功,便是胜利。以上的评价,我常常以之自勉和自省。
  五、不拖课还借助于突发情况的理智处理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高效课堂既要关注全体,也要照顾个体,但必须以全局为重。我知道在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处理上,非常考量教师的应变技巧和教学机智。其实我认为,这机智也好,方法也罢,背后的实质是师爱,师德,师能,更是教师为人处世的原则之反映。
  不少教师将课堂的低效归结于孩子出的意外:小鸟做客,噪音干扰,突发事件,纪律整顿……鸡毛蒜皮的事都能让教师停课处理。在不知不觉的说教中,时间滑过,下课铃声响起。此时,教师仿佛才记起自己的任务未完成,于是拖堂教学。窗外喧闹一片,欢声笑语,人影攒动,可此时却毫不影响教师拖堂的决心,一如既往,讲完为止。这时候,谁能听得进呢?无效!其实,早有许多教师撰文记录自己如何处理这些意外,将其转化为教学新资源,抱怨者可能有点孤陋寡闻。
  对于突发事件,我有自己的处理原则:其一,能用眼神提醒的就不开口,以免影响大家学习。其二,实在需要个别提醒的,可以提示他下课后到办公室聊聊,不打断全体的学习。其三,不得不停下课来处理的,索性结合自己的班主任身份,随即做好结合具体事件的育人工作。另寻其他时间完整执教语文。课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虽然你是集体一员,但你也没有权利影响大家的学习,所以,除了自律外,应该知道“履霜坚冰至”的道理,在我的眼神、言语提醒后能回归课堂,我不会因小失大。课改至今,许多教师已经不敢提“惩戒教育”,但我以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惩戒的形式和强度。孩子小时候不知道敬畏课堂,尊重规矩,无益于长成为公民后适应社会。关键在于第三点。看似一节课损失了,但是我和孩子们事先约好:如果占用语文课,必另寻时间补偿。师生之间有协议,大家能接受,孩子不希望别的课被占用,故而学习时格外认真。高效出自专注力。这三点,我称之为理智,因为师生之间事先有协议,有默契,能理性应对处理突发事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