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创设有效的品德课堂的路径优化

2015-09-15 08: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在一般意义上,课堂是一个场所;在深刻意义上,课堂则是一种生活,而且这种生活并不等同于一般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特点,因而,品德课堂不仅要像泉水一样生动鲜活,滋润儿童的心灵,更要如陈酿意味绵长,让愉快的心灵体验有效指导生活实践。如何优化教学,创建充满活力的有效课堂,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课外广闻博采——功在课下,利在课上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和源泉,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既不是死教条,也不是人们凭空制造出来的,都源自生活的需要。品德教学也应该从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问题、困惑出发,创设与时俱进的课堂。
  (一)教师应紧抓时代脉搏,为课堂注入不竭的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课前广闻博采,集纳于心,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读书,是最便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课余闲暇、周末午后、睡前灯下都是读书的好时光,一卷在手,思接千载,视通古今,丰富着我们的生命体验,为课堂上挥洒自如做足准备。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尤其是关于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我们品德教师,人文社科、少儿文艺、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要涉猎,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奇风异俗》、《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常识》、《世界上下五千年》等都应是案头必备。
  (二)师生一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关注时事,为课堂做好铺垫
  1. 利用学校广播站营造氛围,引导儿童关注时事。农村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较少接触报刊杂志,电视机成为儿童收集各类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它收集时事新闻、社会风尚、科技动态等各类可利用信息,生成教学资源。同时,我们学校广播站每天早晨有“5分钟播报”,播放时政新闻、社会风尚、科技动态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时事意识。环境可以改变人,学生每天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不但丰富了时事知识,而且部分学生能主动收集重要时事新闻,客观上为品德教学做好铺垫。2012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神九飞天、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伦敦奥运、中国首艘航母和钓鱼岛之争、7.21北京特大暴雨、十八大胜利召开……这些鲜活的时代音符,成为教材以外更具时代感的活教材。如7.21北京特大暴雨期间,我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渠道关注这个话题,一直探究并追问,把大暴雨的发生、受灾情况、救援情况、怎样避难等问题努力搞清楚,试着跟老师探讨,给同学讲解。慢慢地,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风格和品质,变成了这个话题的小专家。因为有了充足的材料准备,在教学《面对自然灾害》、《地震中的避难》等内容时,学生的相关知识脱口而出,自主学习和探究,感受灾难,懂得珍爱生命,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水到渠成。
  2.指导学生留意民风民俗,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学校即社会,课堂即生活。华北大平原民风淳朴,民俗多样,社火、秧歌、舞狮、剪纸、皮影等民俗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学生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引导学生随时留意并收集相关资料,用相机拍摄或办手抄报,学校定期展示不同主题,利用学校宣传栏展出。这类活动通过小小的课堂映射出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激发起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利用资料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堂情境多彩——实施活动,预约心灵
  新课标提出:品德课应“回归儿童真实生活,深入学生心灵,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创造具有震撼力的课堂”。因此,一堂好的品德课应该是一道美味佳肴,慰藉着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让成长的快乐在每一个孩子心灵间传递。
  (一)课上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品德教材处处体现着活动性、开放性特征,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供了平台。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多彩的民俗》时,根据我们班汉、回、满三个民族的学生齐聚一堂的特点,事先布置各个民族学生课前请教长辈,了解自己民族的民风习俗,并欢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时穿戴民族服饰来上课,结果当天的课上,满族的小姑娘带来一套长裙,回族的小男孩戴来洁白的回回帽,他们分别介绍了清朝满族妇女的“旗头”、花盆底鞋、回族的宗教信仰、开斋节等风俗,还邀请几个汉族同学进行了模拟民俗表演活动,使儿童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加深对书面知识的感悟。整个课堂情趣盎然,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懂得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各具特色,亲如一家。小合作有小成绩,大合作就会有大成就,这节课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
  (二)课下组织实践,让生活成为儿童成长的大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教材中,文字和图片只是知识,社会才是最真实的课堂。品德教师应该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把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品德教学带入学生生活,让课堂向生活,向社会延伸。
  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乘务员辛苦了》这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了一次慰问活动,带领学生带着纯净水、毛巾、抹布等走进每天为我们服务的公交车,向司机和乘务员问好,为他们倒一杯水,并帮助他们打扫、清理车厢。恰巧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的爸爸正是这趟车的司机,在我的鼓励下女儿为爸爸轻轻捶起了背,爸爸高兴得一个劲地笑,直夸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夸奖我们老师教导有方。这次实践活动,学生真正走进了司乘人员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辛苦和劳累。那一刻,心里的理解化作实实在在的感恩行动,思想品德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植根学生心灵。
 再如,2013年3月,我校掀起了“创建绿色校园”的热潮,形成了“创建绿色校园,人人做贡献”的浓厚氛围,这正是践行品德教学成果的良好时机。我们班以“手拉手建绿色,红领巾在行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利用宣传单、黑板报宣传创建绿色校园的重要性;清理校园垃圾;拍摄身边的一些保护环境的行为,以宣传报的形式展出。虽然这些活动占据了大家很多休 息时间,但孩子们为“绿色校园”的创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丰富的教育活动与少先队建设相辅相成,品德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寓思想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
  三、课后反思得失——完善教学, 改进提高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任亚南教授在《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一文中指出:当前,中小学正处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法,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教学反思备受重视。然而,如何开展品德教学反思?特别是,如何结合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实际,开展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教学反思活动,成为当前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焦点话题。
  从我执教的一节失败的观摩课说起吧。十月,我县一年一度的“名师名课”观摩活动如期举行,我承担了《品德与生活》执教任务,两天里分别给我县两所小学各讲一节课。我选择的是冀人版二年级上册《夸夸我自己》。第一天的教学,陌生的授课教师和坐了半个教室的听课教师,使没怎么见过大场面的几十个农村孩子顿时紧张起来,无论我怎么调动,孩子们都被紧张感包围着,整节课死气沉沉,学生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展示任何优点。课堂糟糕透了!课后,我心潮起伏,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苦苦思索,重新审视原来的教案,寻找教学中的问题、遗憾。分明是要孩子们张嘴夸奖自己的课,却上得“鸦雀无声”,我到底失败在哪里?又该怎样引导他们学习?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压抑自己,不敢张扬个性?明天的课怎样改进?——调整教学思路,改变角色、改变和孩子交流的方式,这是当下我能够做到的。只有最贴心的交流,才能触动孩子们心灵最细微之处,激发自信,唤起他们内心对自己的赏识。
  当晚,我进行了二次备课。导课环节中,针对农村孩子生性内敛、腼腆的特点,充实了大量我的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富有乡土气息的真实照片,拉近距离;授课过程中,结合农村孩子阅读面窄、知识面有限、多数没有特长的情况,设计问题目标具体表达明确,引导孩子从自身实际发现长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整堂课评价性语言不能空泛,力求每一句提示学生都顺藤摸瓜,每一句夸奖都夸到学生心坎里。第二天,我换上鲜亮的裙装精神抖擞踏进课堂,愉快的交流驱散了学生内心的紧张,课堂果然生机盎然,孩子们随我一起 “踏上”了寻找优点的快乐之旅。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指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失”与“得”,尤其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境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逐步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犹如春天五彩缤纷的鲜花,怎样才能带领学生掠过文本的花瓣,采撷缕缕清香,芳香儿童的一生?厚积薄发,精致大气,唯美灵动,回归常态,开创生动鲜活的教育,创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