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前儿童基

2015-07-29 09: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一个缺少同龄玩伴、以车代步、生活中充斥着多媒体的今天,如何让儿童参与并且喜欢身体活动、避免由于过多久坐而造成的健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需要思考的一个热点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身体素质的角度确立了幼儿在大肌肉动作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其实质就是提高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和机能水平、增强幼儿体质,从而培养儿童身体活动习惯和学习终身运动能力。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国际研究成果出发,结合我国学前教育运动课程的现状,对这一趋势进行解读。
  一、对于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的国际研究成果
  近年大量研究成果发现,作为影响儿童对于运动的参与度和兴趣、促进终身运动的一个关键因素,基本运动能力(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会对其将来的身体运动和体育活动产生影响,这些能力、素质作为未来复杂运动能力的基石,在学前阶段若得到学习与发展,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生命质量,而且有助于强化终身运动的理念,为一生的健康赢得时间。
  (一)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内涵界定
  幼儿基本运动能力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按照运动能力的难度可以分为身体姿势控制能力(稳定、弯曲等)、身体移动能力(跑、单脚跳等)和器械操控能力(投掷、接球、拍球、击球和滚球等)。只有当幼儿能够有效控制身体姿势后,才能运用肌肉间进行更高级的身体移动,进而有效进行器械的操控。
  身体素质包括平衡性、协调性、灵敏性、柔韧、速度、力量、灵敏性等要素,这些素质是个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锻炼而获得的。近30年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将灵敏、协调、平衡、速度、反应、爆发力等身体素质作为与运动相关的体质(也有翻译成体适能或者体能)部分,将肌力、肌耐力、柔韧度、心肺功能和体脂百分比等作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部分,致力于促进儿童体质的发展。
  基本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身体素质是运动能力的基础,运动能力反映了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通常是在各种身体的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幼儿基本运动能力是幼儿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外部表现,基本运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运动素质水平,如果说身体素质是材料,那么基本运动能力就是功能。例如,只有当手臂肌肉的力量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幼儿才会走、跑、跳,当幼儿在立定跳远时表现出上肢和下肢不协调的动作时,表明协调性素质较差。此外,身体素质与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也密切相关,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共同决定了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促进形态结构的改善和机能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学前儿童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预防久坐的生活方式
  来自研究和实践的证据表明,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充分的儿童更愿意积极参与运动,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不充分的儿童往往放弃运动(尤其是集体性运动)、更喜欢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澳大利亚Beth Hands提出,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充分的儿童会更加自信地参加各种活动,能够在短期和长期促进身体、社会和情感健康。包括更高身体活动水平、更高的心肺功能、保持健康体重、更加强壮的肌肉和骨骼、更加自信、更愿意迎接挑战、更具有竞争意识、更加合群、终身参与身体活动。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儿童认为他们放弃有组织的体育的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很好完成这些运动。这些研究关注的问题在学校十分普遍:运动能力和素质良好的儿童动作流畅、情绪积极、自信、快乐,他们体会到了运动的成功、快乐和自信。与此同时,总有一些孩子躲在一边,他们感觉运动太难,挑战太大,担心被球砸到头或者被撞倒,分组竞赛时其他小伙伴们不喜欢他们加入队伍,因此,这些儿童无法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和自信。
  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发展不充分而造成不良的后果具有隐蔽性,易被忽略。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运动能力低下往往成为积极参与运动的主要障碍。另一项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低下的儿童和同龄儿童相比,存在三倍的惯坐于不动的问题。更加糟糕的是,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低下对于儿童的消极影响很容易被忽视。缺乏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学前儿童往往缺乏参与运动的自信,即使他们均具有参与的想法,最终他们会选择放弃参与运动、形成对运动的消极态度,从而更容易陷于多媒体如电视、电脑和其他静态游戏等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而具有良好基本运动能力的学前儿童更乐于参与运动,这种对于运动的积极性可能延续成终身的生活方式,使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容易积极地参加身体活动。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每年约有200万人口死亡源于身体缺乏运动,因此他们提出警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10大导致死亡和残疾的原因。
  (三)学前阶段是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多项研究将儿童期作为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则需要后续进行补偿。
  美国Clark 和Metcalfe提出的“动作发展山峰”模型,从人类动作发展角度认识到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价值。这一模型将人类动作发展过程分成了5个阶段,反射期(出生至出生后2周)、预先适应期(出生2周到1岁)、基本动作模式期(1岁至7岁)、情景特定化期(7岁至11岁)、数量动作技能发展时期(11岁以后)和代偿期(由于受伤或者衰老等因素)。这一模型表明,只有宽广的动作基础才能最终获得较高的动作水平。幼儿所处的基本动作模式期形成多种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这些基本运动能力使幼儿在动作反应中有更多选择,对于今后动作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阶段的基本动作能力是人生实现未来多个技能高峰的基础,这些被充分发展的基本运动能力有助于儿童建立一系列的运动模式并且将会适应多种任务,当遇到复杂的运动情况时,就能够以这些基本的运动能力做出反应,反之,如果基本运动能力发展不充分,就会成为以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受到 多个国家推崇和广泛运用的Balyi Istvan的长期运动发展模型(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简称LTAD)也将基本运动能力作为学前儿童的阶段发展目标,这一模型从最初针对运动员培养,逐渐发展为立足于提升人们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和运动员培养双重目标,并且向横向和纵向不断完善。其中0岁~3岁(儿童的身体还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学习基本运动能力)、3岁~6岁(儿童的身体已经准备好学习)、6岁~9岁(充分时间学习基本运动能力)、10岁~14岁(补偿学习),0岁~9岁阶段,应该给予孩子充分机会练习运动、6岁~11岁(充分时间进行教学)、10岁~14岁(补偿性教学)。其中将0岁~6岁作为发展基本运动的“积极开端”阶段、将6岁~8岁作为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快乐运动”阶段。
  (四)充足时间、多样化活动方式是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基本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重要条件
  在运动教育科学化、有效性的背景下,近年来大量动作发展理论和运动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课程突破杂乱、分散、缺乏清晰的系统性等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大多研究成果认为充足时间、多样化活动方式是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基本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重要条件。
  Booth等认为,每一个基本运动能力的学习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运动能力的建构和身体素质的发展需要不断尝试、适应(Booth,1997),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学习方式上,Greg Payne(2007)认为,学前儿童需要采用多样化方式,教师可以将动态系统理论和基本动作技能的一般模式相互结合应用,当教育者掌握了基本动作技能的一般模式,将这一普遍性规律用于识别学前儿童在一定任务、环境中的运动水平,有助于教师进行判断并通过任务和环境的调整开展有目的教育活动。
  二、对我国学前儿童运动课程的启示
  种种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体质水平不容乐观,某些身体素质发展滞后、身体活动水平有所下降;学前运动课程的趣味性、开放性有所增强,但是重形式、轻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现象较为普遍;学前教师运动素养和运动学科素养普遍不高,热爱运动、擅长运动的教师较少,对于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和素质的观察和指导能力有待加强。借鉴国际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我国学前儿童运动课程:
  (一)加强幼儿运动课程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前运动课程中运动游戏有形无神、快乐运动被异化、运动活动和集合安排科学性不够等种种现象,实质就是缺乏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的目标,原本作为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媒介的基本动作被视作运动课程的主要目标,偏离了学前儿童运动课程的基本取向。
  当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工具,但是幼儿运动课程研究比较薄弱。杨宁等对2001年~2011年间有关幼儿体育的193篇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指出我国关于学前运动课程的系统理论研究较少,研究视角和方法比较单一。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学前儿童运动课程研究,可以尝试以运动学、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开展幼儿运动课程的系统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实操性的学前儿童运动课程体系。课程研究者可以结合学前儿童生理机能活动、基本运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在对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前提下(例如厘清游戏运动游戏、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运动强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基本动作与运动素质之间的关系等),从一日生活、专门的运动课程以及家庭社区运动等多角度,完善研发以提高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和机能水平、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儿童身体活动习惯和学习终身运动能力的课程资源。
  (二)通过环境和任务变化使孩子获得不同的运动适应,从而促进其基本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要多种活动支持和引导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多样化、分层的运动学习方式的价值不仅基于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的考量,更在丰富幼儿的运动体验和运动适应。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肌肉组织本身的结构和机能特点,还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氧气供给以及神经调节过程等方面的状况有关。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即使在运动规则、运动材料和场地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个体表现的运动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性,个体会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动作来完成任务。多样化运动方式就能够让个体有机会发展多种基本运动能力、多种运动方式,在运动规则、运动材料和场地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孩子自主表现的运动方式往往是他具有一定经验的或者熟悉的,教师需要通过规则变化使孩子获得不同的运动适应,如果缺乏环境和任务的变化,孩子往往停留在原有运动水平。当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给孩子一物多玩的形式,孩子往往失去原有运动水平的重复的兴趣,因此,有条件的多样化练习实质就是通过改变运动规则、运动材料和场地环境,使儿童获得运动适应机会、发展多种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例如协调性的外部运动可以分成上肢之间的内外协调,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上肢与下肢之间的内外协调,躯干与四肢之间的内外协调;协调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又可以表现为速度频率快慢、持续时间长短、节奏速度变化、衔接流畅度、用力强度、用力方向、关节幅度等。可以根据这一结构分层,通过活动规则、材料和场地环境等变化使孩子获得多种运动方式的体验、建构多种基本运动能力。
  (三)加强对于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观察和评估
  现实生活中,教师很少对儿童的基本运动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记录、分析的意识,例如拍摄教育活动时往往以教师或者个别能力较强的儿童作为拍摄主角,而不是大多数儿童。二是由于运动具有的动态性、瞬间性等特点,教师往往感到对学前儿童的运动状况进行记录有一定的困难。在缺乏记录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对儿童的运动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估,容易出现活动设计的随意性。
2000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的三次国民(包含3岁~6岁儿童)体质监测,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全面把握我国学 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调整学前儿童运动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这样的实证性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在纵向和横向加强,例如不同年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评估。除了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结果性评估,学前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加强过程性评估,可以通过小组录像或者照片的方式,对学前儿童基本运动水平进行整体分析和部分分析,将这些资料作为儿童观察记录档案的一部分,把握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从而有针对地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Horak FB, Shumway-Cook A.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posture control research. In: Duncan P, ed. Balance: Proceedings of the APTA Forum.Alexandria, VA: 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1990:105-111.
   肖夕君.体质、健康和体适能的概念及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6,(20):146.
   张建,史东林,李光军. “体能”概念研究综述.科学大众,2013,(02):142.
   Hands, B. P.. How fundamental are fundamental movements skills . Active and Healthy Magazine, 2012,19(01): 14-17.
   Wankel,L. & Pabich, P. The minor sport experienc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or detracting from enjoyment. In T. Orlick & J.T. Partington & J.H. Samela (EDs), Mental training for coaches and athletes.Ottawa, Ontario: Coaching Association of Canada, 1981: 70-71.
   Magill, R.,. Motor Learn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4th ed) . Madison W1: Brown and Benchmark,1993:64-70.
   Clark, J. E., & Metcalfe, J. S.. The mountain of motor development: a metaphor. In J. E. Clark & J. Humphrey (Eds.). Motor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Reviews, 2002,(02):163-190.
   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0.
   姜雪,杨宁.2001-2011年我国幼儿体育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3):6.
   李景莉,郭修金. 运动协调相关概念、特征及其分类的理论解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3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