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中班幼儿动手操作模式的实践路径建设

2015-07-28 18: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初始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幼儿智慧、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通过操作活动开启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以下是我们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的实践与探究:
   一、中班幼儿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班幼儿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经验。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并且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活动内容,因此,操作活动已成为中班幼儿一日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促进了幼儿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有效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激发大脑潜能,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班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班幼儿动手操作活动模式
   中班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期,有着强烈的动手操作欲望和好奇心?教师在不断的探索有效的操作方法,逐步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和好奇心。
   1.情景活动模式。
   幼儿园情景教学活动大多体现在语言领域,该领域有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如故事、散文、诗歌、文学作品欣赏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实现的,教师除了帮助幼儿创造想说、敢说、爱说的语言环境外,更多的是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故事中的人物(布袋木偶或图片、头饰)、角色去了解故事内容,加深对故事的印象,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他们对故事的记忆会更深刻,语言表达也会不断提高。如在故事《小羊和狼》 中,孩子们动手操作布袋木偶去分角色表演故事,在这一情景中,孩子们很快记住了各自角色的对话,记住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孩子们在操作和表演中获得知识经验,促进了语言表达,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游戏活动模式。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孩子的主要活动,中班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正是活泼好动的阶段,游戏既能满足幼儿身体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孩子好动的特点,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培养幼儿竞争意识,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连贯性、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如在游戏活动《运粮》中,孩子们须完成以下几个环节:撑袋口、装粮食、扎袋口、扛上肩,快步穿山洞、过小桥、入粮仓。两组队伍看那一队先运完,先运完者为胜,在这一活动中,有合作完成部分,有独立完成部分,比赛在孩子们灵巧的动手操作中完成,幼儿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实验活动模式。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科学探索活动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实验活动更是幼儿园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模式 。如在科学实验活动《让蛋宝宝浮起来》中,教师为提供操作材料:鸡蛋、盐和糖,要求幼儿运用这几种材料使蛋宝宝在水杯里浮起来,孩子们通过反复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在有水的杯子里加入一定数量的“盐”,鸡蛋会浮起来。而在水杯里加一定数量的“糖”,蛋宝宝是不会浮起来的。因此,科学领域活动是幼儿动手操作最频繁的领域,实验活动的丰富多彩对幼儿也最具吸引力,探索活动也是操作活动,实验活动的多变和有趣,更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的热情。
   4.多样性材料提供模式。
   材料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各科的教学目标,适宜的操作材料能使幼儿感知经验,学习知识,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要适合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为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功能、难度的材料,中班孩子的活动材料大多是平时教师和孩子共同收集的废旧材料,如废旧纸杯、瓶盖、布头、毛线头、饮料瓶、小纸盒、废旧纸盘、磁铁、种子、瓜子壳等等,孩子在进行活动时,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能力强一些的孩子操作的材料相对复杂些,能力弱一些的孩子提供较为简单的材料,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够得到满足,通过主动探索,有效的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如在中班的粘贴活动《我爱祖国》中,给能力强的孩子提供不同颜色的啤酒瓶盖和已画好的中国地图,让她们用瓶盖拼贴出中国地图,能力弱的孩子则帮助他们进行瓶盖颜色分类,便于能力强的孩子更迅速的完成粘贴作品,最后让能力弱的孩子用粗毛线为地图沟边,装饰美化地图,完成作品。操作材料丰富多彩 ,但在投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趣味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要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中班幼儿动手操作模式的生活化体现
   幼儿动手操作活动模式不仅体现在幼儿园,它更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它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教师及家庭更应注重幼儿在生活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养者应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
   1.家庭活动模式。在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早期动手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先有动作,后有思维,因此家长应把在家庭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对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在家里,家长可有意识为孩子创设自然角,搞一些小种植,让孩子培土、插花、浇水施肥。再帮孩子  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物标本,如“蜜蜂、青蛙、麻雀”等等。春天里,教幼儿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里教幼儿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里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标本制作。家长尽可能的为孩子创设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体味不一样的快乐。
   2.随机操作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动手操作的契机,如幼儿用完早餐的鸡蛋壳,教师可收集起来,在早间集体活动时,让孩子利用鸡蛋壳进行创作活动,粘贴出精美的蛋壳画。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动手制作的契机,这需要教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去留意,去发现、去观察。同时,有效的将幼儿的动手操作技能转变为实际的劳动技能,提高自我服务意识。如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让一两位幼儿做小小服务员,早餐时帮大家分发食物、碗筷,用完餐后,帮大家收拾碗筷,擦擦桌子等等,通过简单的劳动,让幼儿从中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
   总之,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也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将其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做中求进步,玩中促成长,为使幼儿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