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关注孩子“不由自主”的好奇心

2015-07-16 09: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满足 好奇 自由 探索
  对于幼儿而言,探索活动是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围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纲要》指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了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所以,幼儿园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更喜欢不由自主地“动动手”。
  一、正确对待孩子的“为什么”
  幼儿喜欢问为什么,而且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这些情况是幼儿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
  1.有耐心。首先,耐心地听完幼儿的提问。虽然孩子有的提问是无意义的,但不要嫌孩子缠人,这样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耐心地回答幼儿的问题,不要只丢给他们一个模糊的答案,幼儿是不会自己思考、想象的。回答时可引发其创作力与想象力,与他们天马行空地讨论:如画图时,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大树要画成绿色的?”可反问:“你觉得画什么颜色好呢?”用这种方法刺激孩子的想象力,也可以让你轻松面对孩子的问题。
  2.有明心。明察动机,莫落“圈套”。孩子的提问有时仅仅是表达一种愿望而不是真的要你解答。如:“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不能看电视?”你若顺着这个思路去回答“因为宝宝不睡觉就会……”那就错了,最聪明的回答是“宝宝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了,应该上床睡觉了”。对于类似的提问,作为了解孩子的老师,应该特别注意,因为其中往往反映了孩子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3.有智心。举一反三,引发联想。孩子的思维简单,很难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联想,以减少同类问题的反复提出。例如孩子提问:“天冷了,猫为什么不穿衣服?”我们不仅要回答他的“为什么”,还要告诉他“狗、羊、牛等同类动物也是一样的”。这样既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又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4.有虚心。教师有时可能不赞同幼儿的想法,但并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幼儿可能把同伴的看法只作为另一种意见加以考虑,但教师的看法对于幼儿来说却大不相同了,他们十分看重并敬畏,他们可能没有真正理解就把它当作事实接受下来。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或者,针对所提的问题对幼儿加以引导,并启发幼儿自己找到答案,当幼儿找到答案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幼儿产生新的求知欲。
  二、有效调动孩子的“探索欲”
  《纲要》指出:“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好奇心驱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他们的玩耍不是随意的,而是获得信息、发展智力的过程。鼓励幼儿用手和身体其他器官去感知周围环境,充分满足他们的探索欲,给他们把每个活动做到底的机会,以自己的步调、方式进行,直到孩子满意为止。
  1.提供安全美观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探索
  老师不要因为担心发生意外就限制孩子,而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布置一个安全、美观的环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幼儿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各项设施与设备应坚实耐用,其装置应牢固稳妥,构造应表面平整、光滑,无尖锐棱角,设备安放应便于幼儿活动,还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卫生要求,便于定期清洗、消毒、检查与维修。由于幼儿在户外空间活动时,追、赶、跑、跳的机会较多,活动量较大,因此户外空间应相对封闭、地面应平坦且软硬适度、大型玩具设备应牢固安全。另外,幼儿园内种植的自然物应是无毒的,饲养的动物应是对幼儿没有威胁、伤害性的。物质环境应具有美观性,幼儿园的设备结构、色彩、样式要新颖,图案富于幼儿特点,具有趣味性,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让幼儿在与其“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让孩子自由操作
  对幼儿来说,生活中到处都有可以玩、可以动手摆弄的操作材料,老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足有趣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使幼儿动手操作,大大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融合语言讲述、绘画、手工操作等为一体,不但让幼儿在玩玩、剪剪、拼拼、讲讲中发展思维、想象、语言和绘画能力,也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情境表演区,在老师投放废旧物品做成的道具时,可以在孩子情境表演时有意识地递减一些道具,孩子表演道具不到位时,老师可以发动孩子自己开动脑筋,利用废旧物制做出更多更好的道具等等。
  3.提供更多的指导,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的思维方式很奇怪,很多时候都不按常理出牌,而正是这样的游戏方式,才能让他的好奇心得到最好的发挥。比如搭积木,幼儿好不容易把积木搭成房子,一分钟不到他可能会把刚搭建成功的房子推到。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幼儿只是想看看积木房子倒塌后是什么样子?倒塌时会有声音吗……再比如,有次我在正常地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突然一只小鸟飞进了我们的活动室,孩子们欢腾起来,小鸟吸引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后来我抓住孩子们对这只小鸟的好奇心,很自然地过渡到认识这只小鸟,谈谈小鸟怎么到了我们这里,帮助小鸟回家等等一系列的活动,活动效果非常好。所以,老师不仅没必要压制幼儿这种因为好奇心引起的行为,还应该引导幼儿发现事物深层次的奥秘,让他们的探索更深入。
  总之,在生活中,老师要善待每一名幼儿,极大地尊重幼儿的人格,像保护幼儿的生命一样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孩子们的眼睛就会看得很远,尽情放飞自己探索的翅膀,遨游在无限的多彩空间,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和奥秘。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实验幼儿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