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教学运用问题论文(共4篇)

2023-12-07 03: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学前阶段的儿童社会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是一项核心、专业的课程,属于必修课的内容,就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掌握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社会综合能力,同时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针对一些社会教育的内容适当地提出有效且可行的教育措施,构建合理的教学活动计划。就这种情况而言,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强调提升学生可持续性发展、锻炼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水平渐渐地已经变成了教学改革当中非常重点的内容,适当地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变化、对学生们学习的方式进行调整、督促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乐于去动手探究分析,锻炼学生们搜集并处理信息的实际能力、取得新知识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等,这都是新课程理念当中的内容,需要实际教学的实践当中进行落实。学习单单学会了书本上的刻板知识,但是却不会将它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那么即便能够熟练地背诵书上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老师不但需要将书本上刻板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们了解怎样去学、怎样去用。


  二、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完善儿童社会教育课程


  (一)创建广阔的案例教学法的发展空间


  进行学前儿童方向的社会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走出社会之后可以自行设计面向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课程,并且能够展开适当的社会教育探究,针对本科层次同学们而言,需要将实践和研究融合在一起来看。不过因为以往在教学当中,更多的是需要让同学们了解怎样进行幼儿园当中的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工作,严重忽视了对社会教育进行研究的力度。真正进行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教育都要建立在实践活动的研究基础之上,所以,有关社会教育所展开的实践性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让学生们在充分掌握并熟练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理解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以及情况,并处理一些在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比较简单的研究和调查,设计这种活动也能够促进老师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使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处理问题。


  在我国的俗语当中曾经有“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作为老师,需要让学生们保证充分理解知识基础之上,保证在实践活动当中能够进行有效地利用,并对所学知识展开系统归纳和深入分析理解,进而得到新知识,包括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调查分析的方式。而这也是案例分析法最终的内涵。


  将教育寓于活动当中去,从实践活动当中汲取理论,在具体且可感的调查实践活动当中,保证让学生们能够真切感受到调查的过程和对应的结果,并且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随时抓住身边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升他们的见解。


  (二)借助案例教学法指引学生们展开实践性的活动


  通常来说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范围都是在校内的,和外界产生的接触并不是非常多,处于这种知识爆炸的背景下,学生们对于信息进行接收的能力比较强,拥有的课外知识也比较丰富。但是培养学生们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往往对社会的接触面比较狭窄,而且不能清楚认识社会现象本质,很难独立将知识运用在实际活动当中,要求老师恰当地借助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当中学习知识,并将知识反馈给实践活动。


  比方说,老师在指引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白色垃圾”的话题,作为老师,可以适当地举出一些白色垃圾的类型以及常见的处理方式,再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例如“白色垃圾从哪里出来的?”、“白色垃圾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等问题,对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凭借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做出不同的猜想,再凭借这些猜想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获得结论。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学生们不但理解了白色垃圾的相关知识,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环保的认识。


  (三)指导学生勇敢质疑、探究


  所谓质疑,指的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习方法当中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如果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而且能令这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当中得到适当的解决和处理,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能够从其中掌握学生们的独立学习习惯,将被动地位转化成主动地位。


  老师想要让学生们在实践当中学习,就必须要引入适当的案例,锻炼学生们大胆地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尤其是在针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课程当中,如果单纯凭借老师进行活动设计,那么即便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也不会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而最受学生们喜欢、且最适合学生们进行的活动还是自己进行设计,他们能够严格尊重自己所制定出的计划。


  比方说,在我国某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进行针对学前儿童展开的社会教育课程当中,老师会经常提出一些和学习内容、日常生活有关的案例,比如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家长对学前儿童的交通守则、社会公德的了解情况等,并从案例当中引出一个课题,保证在开学之初就向学生们布置社会调查的小组作业,借助这种活动,学生们不但能够了解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所具备的意义以及实际任务,同时也基本了解针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进行研究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之上巩固关于设计问卷、设计提纲、测试可信度等方面的技巧,同时还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结语:


  新世纪科学技术都在飞速地发展,案例教学法借助让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形式打破了在学习上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拥有非常直观且形象化的特征,很容易激发学生们进行学习的动机,打造出民主且开放的课堂环境,令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和调查活动当中去,提升其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从整体上来看,案例教学法优势和学前儿童社会课程相互融合,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融合。


  作者:聂丽娟

  第2篇:阿德勒人格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个体通过克服自卑,获得权力意志与优越地位,形成独特的生活风格,并培养自身社会兴趣的过程。阿德勒关注人的成长中的社会教育,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对人的社会发展持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强调健康的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对其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阿德勒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1.追求优越理论。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优越的基本需求,优越是个人生活的内在动力。追求优越的欲望来自人的自卑。当个体面对困难情境时,一种无法达到目标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使得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这就是自卑。自卑是个体的激励因素,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利。自卑会唤醒人登攀高一级目标,以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好的水平,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优越的感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是人类生命的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追求优越,并非单指在社会情境中战胜别人,而是指个人在这种追求优越的生活目标下,求全求美、努力向上的心态,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成就动机。阿德勒认为适当追求优越对人的发展是很有益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注重,并采取不当的方式获取优越,而忽略了别人和社会的需要,这种人缺乏社会兴趣,倾向于支配、轻视别人,是不受欢迎的。同时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


  2.生活风格理论。生活风格决定了个人重视和忽视生活的哪些方面以及如何重视和忽视。个人据以集合经验,也形成了个别人格的独特性,生活风格代表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还有个人的未来目标和以何种手段和方式去追求目标,大多数儿童的生活风格在5岁之前形成。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因此生活风格也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在阿德勒看来,渐渐塑成自己所独有的特质,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目标的独特方式成为生活风格,决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式和水平。


  阿德勒描述了四种主要的生活风格:回避问题、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社会利益型。前三种都是错误的生活风格,只有第四种人有希望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种人能正视人生中的问题,他们总是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3.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与社会感,认为人是社会化了的存在物,人在社会中出生、成长,应关心社会、关注他人。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找不到一种不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没有人曾经离开人类社会生活单独生存过。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必须团结起来,相互合作。所谓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它包括团结协作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谐相处的愿望等。社会兴趣是一种潜能,它可以而且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发展才能实现。


  阿德勒认为: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解决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要依赖于发展良好的社会兴趣。往往已经认清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阿德勒发现,主要解决人类社会的延续,三大问题是职业问题,能够成功应付人类生活问题的人,追求的东西对别人和社会也没有多少意义,主要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来帮助社会的发展。反之,那些生活失败的人总是在追求属于私人的优越感,它们其实是同一种情境、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这个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等社会关系问题。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人类必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保存生命,发扬生命。


  二、阿德勒人格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重视儿童自信心的建立。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由知、情、意三个方面统一构成。“知”即是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形象、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情”即自我情感体验,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我感受、自尊感、自信心、羞耻感、自豪感、自卑感、内疚感和自我欣赏等;“意”即自我调控,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掌握、自我控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等。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中,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对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做出与现实情况即时和适当的调节。


  自信心是由积极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估计,因此只有具有自信心才能勇敢地步入社会生活。因此,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影响儿童自信心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同伴群体。家庭的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阿德勒认为父母不应该过分溺爱也不应该过分忽视儿童,而是要平等对待他们。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过多限制,儿童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对儿童的评价以积极性为主,这将直接影响自我评价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儿童自信心的建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限制过多,父母要求严厉;放任型父母对儿童或忽视或溺爱都不利于儿童自信心的建立。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合作能力、社交技能和自信心的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能被同伴群体接纳的儿童,往往比较活跃,自我评价也较高,能较好地与别人合作,因此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受到同伴群体的排斥,同伴群体的消极评价使儿童容易形成对自己的自我否定,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社交技能、合作能力的训练。


  2.加强早期教育,形成健康生活风格。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人趋向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防止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防止对儿童的忽视,对儿童的忽视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缺乏社会兴趣,并且会引起他们的愤怒;防止过于溺爱,儿童如果成为家庭照顾的中心,他们的每一个要求都会得到满足,这种儿童长大后会变得自私自利。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错误的生活风格与健康的生活风格在童年期同时形成。儿童早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5岁时,个体的生活风格便已基本定型,因此创造和睦、健康、向上的家庭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往往把自己所处环境中最强有力、有影响和感染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生活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如父母、老师和好友等,家长自身要具有健康的生活风格,为儿童树立榜样,塑造儿童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儿童学习的兴趣,形成健康生活风格。


  3.发展社会兴趣,增强与人交往能力。阿德勒认为,个人良好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兴趣发展的程度。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地谈到社会兴趣,并强调对儿童社会兴趣的培养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社会兴趣可以引导儿童的心理动力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社会兴趣对儿童社会性的其他方面如性格特征、情绪情感及生活风格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决定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水平。


  社会兴趣为何如此重要?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度发展的社会兴趣,那么他会对自我、同伴及整个社会环境感兴趣,并对自己和同伴均持一种信任关心的态度,对生活和社会抱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在生活中经常运用连接性的情感与同伴交往。因此,注重儿童社会兴趣的培养,会使对儿童的社会性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应先了解儿童已有的社会兴趣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性地引导每个儿童发展他们的社会兴趣。个人能否获得一种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早期主要取决于家庭,母亲要与儿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在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儿童不仅对自己的家人感兴趣,而且开始关注他的同伴以及他所面对的生活现实。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社会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具体的理解、同情他人,愿意与他人交往合作的倾向,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联络接触,为他们的共同游戏、活动、友好相处创造条件,促使幼儿的社会兴趣顺利发展。


  作者:王婷婷

  第3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及其课程设置艺术的认识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教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然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究竟指什么?它和相关教育概念及相关课程领域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澄清与阐释,而理论的不清晰常常会带来实践的混乱。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及其课程地位等问题,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及其内涵分析


  (一)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的认识


  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有的学者将之表述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也有学者将其表述为:幼儿社会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幼儿施加多方面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根据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事实与价值的把握,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还是课程领域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儿童的完整发展。从课程实践角度出发,我们尝试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儿童性灵,最终实现培育具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儿童之目的的教育过程。


  (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涵分析的认识


  学前儿童的教育者主要是幼儿园教师,他们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主导力量。虽然家长也十分重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家长是教育的合作对象,而不是主要行动者。教育的依据是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前者是外在根据,后者是内在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是从文化与社会发展这一角度来理解教育的作用的,即教育应当是引导社会发展的活动,应当倡导积极的文化价值,自觉引导孩子批判与反思消极的社会文化价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并不以掌握系统的人文社会生活知识为目的,而以丰富儿童心灵、发展儿童社会性、培育儿童良好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为目的,其中心灵的丰富是在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中获得的,良好的社会理解力、品德与行动能力是在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基于儿童生活事物的人文社会知识,具有启蒙性、基础性与具体性等特点。儿童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的发展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儿童性灵作为一种精神潜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纯真的,也是充满活力的。《说文》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这种本初的充满活力的善性是一切道德才能的基础。幼儿教育就是要保护和滋养这种本初的善性,使儿童的成长始终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品德与社会理解力和行动能力相关,是社会理解力与行动能力的方向和灵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帮助孩子养成有品德的性灵、有品德的理解力以及有品德的行动,一切都要以道德和善为原则。


  二、社会教育在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中的课程地位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让儿童学会科学地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欣赏与创造美,还要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


  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提出,既具有研究上的意义,也具有实践上的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助于研究者理清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从实践上看,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有助于教育者根据不同发展领域的特点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关照发展的细节,但这种领域区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领域有整体联系的区分,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育者需要建立一种整体教育的观念。


  三、如何摆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作为课程领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在综合与变革以前的幼儿园社会常识教育与幼儿德育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领域。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学科,而是一个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儿童主要学习的是如何协调自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习得与人和环境互动应有的知识、能力、态度与行为技能等。这一课程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最终帮助儿童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与善待世界的基本态度。


  (一)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


  健康是所有幼儿园课程体系都需要关注的领域,它包括身体的健康、情绪与心理的健康以及道德的健康。其中幼儿情绪与心理及道德健康也是社会领域关注的问题。当孩子有良好的师生与同伴关系时,他就能获得安定与愉快的情绪,并形成安全感与信赖感,这是良好社会情感形成的基础。同时,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可见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但社会教育在关注儿童情绪与心理健康时,更注重它的社会发展性。社会教育的责任是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健康。


  (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语言教育关系的认识


  语言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儿童才能与人沟通。但从社会教育的目的看,幼儿园教育不能止步于教会孩子说话,还要教会孩子善于倾听,并说礼貌的话、温暖的话、善良的话、优美的话。当孩子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还有作品中人物的丰富心灵,让孩子从作品中体会到善与恶的争战、美与丑的较量。另一方面,如果语言教育没有了美与善的灵魂,就会成为抽象的没有生命的符号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可能会很流利地说有益人、温暖人的话,但也可以很流利地说伤害人的话,这全看教育者如何引导他们在利人利己的立场上运用语言。可见,语言在塑造儿童的社会性品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认识


  引导孩子探索与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我们探索与认识世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还要学会更好地保护世界。科学的技术如果没有仁慈之心的支持,也有可能变成伤害人类自身的利剑。如我们有了更多征服自然的方法,带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化。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引导孩子学会认识与探索世界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有一颗仁慈之心,让他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四)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艺术教育关系的认识


  艺术对性灵的陶冶具有特别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也正在于它能够展示生命的美,畅想生命的自由,弘扬生命的价值,维护生命的尊严和张扬生命的个性。它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美好的情感和进行心灵交流的健康个体。当孩子学会用画笔或是音乐表达出他内心美好的体会和感动时,艺术就产生了。同样,当感受到美与善时,他就已经接受了社会教育。由此,教育要尽可能用艺术化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各种美与善。


  (作者张瑛系驻马店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园长,特级教师)


  临颍电业:强化“四个能力”打牢消防安全


  12月5日,临颍县电业局组织安检、物业、信息等部门人员,对局办公大楼进行了消防安全大检查。这是该局强化“四个能力”建设,打牢消防安全管理的一项具体举措。


  针对冬季火灾易发、高发的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应对突发火灾事故的处置能力和安全自救能力,临颍县电业局以三级安全网络人员为重点,组织全局员工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组织疏散逃生的能力,消防宣传教育的能力)建设。一是利用安全网例会、班组安全活动等学习机会,开展内部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二是组织开展全员消防安全知识普考,开展逃生、灭火等实践演练活动;三是组织三级安全网络人员对机关及各供电所、变电站消防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消除企业消防安全死角。通过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上升到了全新层次。


  (河南临颍县电业局新闻中心夏占民翟晓陆)


  新乡市牧野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促进会2011年度晚会隆重召开


  玉兔将归去,金龙腾空来。12月18日晚7时,在激昂的开幕音乐中,新乡市牧野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促进会2011年度晚会在新乡市新龙大酒店报告厅隆重开幕。来自中央、省市及牧野区的各级领导,商会会员、社会各界来宾共400多人在载歌载舞中欢聚一堂。


  晚会上,新乡市牧野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许文胜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机构、商会全体会员汇报年度工作总结。中共中央统战部统战系统工会联合会副主席杨元洲、新乡市工商联主席朱云卿、新乡市牧野区委统战部部长陈军分别做重要讲话并对年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晚会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现场来宾不时为精彩的表演送上热烈的掌声。各级领导为牧野商会2011年度各个奖项获得者颁奖,为共建单位邮政储蓄银行新乡县支行赠送锦旗,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作者:张瑛等

  第4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教学成效及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自2013年起开始承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的“理论教学+案例观摩+实践授课”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业素养,笔者在课程结束时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效及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基本情况描述


  (一)本专业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认识


  1.对课程的了解程度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门课程比较了解的有120人,了解的有121人,合计占比约94.9%。这说明经过一学期学习,接近95%的学生对于社会教育所囊括的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社会性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


  2.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方面,选择有点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共有252人,占比约99.2%。可见,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非常重要,这种学习信念自然就会产生较强的学习意向和学习动机,进而对其以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也有积极的影响。


  (二)学生对自我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


  1.对加强自身教学实践能力必要性的认识


  数据显示,254名被调查对象中,选择“有必要”的有112人,占比44.1%;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更多,为142人,占比55.9%。数据表明全体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培养和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迫在眉睫,这也是本课程今后教学的重点。


  2.对目前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现状的认识


  在对目前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认识方面,大多数被调查对象都不太满意,认为自己在至少某一方面存在欠缺。


  上述数据显示,学生在“教学创新能力、缺课堂教学管理与实施能力、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能力尤为欠缺。


  (三)教学成效


  为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两年的时间里,笔者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的“理论教学+案例观摩+实践授课”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这学期开展下来大多数学生均表示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数据显示,21.6%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后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进步较大,尤其是对教案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以及课堂提问能力;18.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教学基本功方面进步较大,如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教学语言的组织等。


  三、问题及对策


  (一)理论教学亟待改进,应成立专业课程组教研团队


  这一模式通过这学期开展下来大多数学生均表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有所提高,但对于每个专题的理论教学部分仍有52%的学生觉得“所学教学理论虽然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但帮助不明显”。这说明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授课部分还未能完全实现无缝对接,针对这一调查现状,笔者认为学前教研室应成立专业课程组教研团队,打破每位教师承包一门课程的传统教法,每门课程至少由两位以上的教师共同授课,组建课程组,并在每周教研会上对课程的教法进行专业研讨。


  (二)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应加强与幼儿园沟通,建立见习制度


  当调查到目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薄弱的原因时,有200人选择了“缺少教学实践机会”,占比达到63.7%。


  尽管笔者在课堂上将每个专题的第三周专门设置为模拟实践授课环节,但由于条件所限大班上课学生过多,模拟实践授课只能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并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登上讲台进行实践授课。


  建议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本地幼儿园的沟通联系,能够真正创造条件使学生所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实践。通过与本地幼儿园建立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其成为我们的实习基地。


  作者:黄凰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