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弊端的论文(共2篇)

2023-12-10 21: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学前教育“小学化”不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但近年来,此种现象日益凸显,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不遵循幼儿成长和学前教育规律,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以课堂灌输为基本形式,搬用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和管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会写字、会拼音、会算术,甚至明确把小学培养目标照搬为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表现


1.影响幼儿身心正常生长,损害幼儿大脑发育。


幼儿正处在生长的初始发育时期,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和损伤,骨骼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变形。过早地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长时间坐着学习、写字,幼儿不仅会因为注意力短暂而难以坚持,更会因为坚持不了而身体姿势不正确造成骨骼畸形扭曲、眼睛受害等问题。另外,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学习负担让幼儿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神经系统受到单方面的重复刺激,而不是丰富的多维刺激,又不利于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研究表明,幼儿大脑发展有个“敏感期”,这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机会之窗’。“小学化”的学前教育统一集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往往就会使幼儿的“机会之窗”关闭,扼杀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天赋。总之,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决定着他们还不能“坐下来学习”,否则,对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损害将会是严重的。


2.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造成幼儿亚健康心理问题。


幼儿的思维紧紧依靠感知活动,记忆依赖于直接感知的具体材料,认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适中的愉悦情绪能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优效果。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重视游戏活动,让孩子在玩中认知事物、在玩中愉悦身心、在玩中获得发展是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体现。现代化的儿童教育观强调幼儿通过活动获得发展,注重幼儿愉快地与环境充分交流,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发展“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往往以强化知识、机械识记为手段,学习任务过重,还常常用“测试”来检验幼儿的学习效果。幼儿过早地受到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达不到目标时的责怪呵斥,过早体验到学习的压力,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消减,容易导致没上学就产生厌学情绪。而厌学情绪是幼儿心理活动的不健康表现,这种厌学的不健康心理表现使孩子从小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长期如此下去,容易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危害极大。


3.束缚幼儿的快乐天性,压抑幼儿的个性发展。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我们不仅要把儿童当人看,还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它警示我们,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成人不仅应与儿童平等对话,还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好动、好奇、好模仿、爱玩是幼儿的特性,成人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宽容欣赏的环境,让幼儿尽情地嬉戏,愉快地体验,自由地发现、想象和创造……以此实现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对幼儿进行强制性“写、算、读”的学习,过早地向幼儿灌输系统的知识,学习任务加重,剥夺了幼儿玩的权利和时间,压抑了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束缚了幼儿的快乐天性。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分析


第一,应试教育渗入家长心灵深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害人不浅。


2011年,我国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而在九个主要的生活动力中,子女发展期望排在首位。希望子女早成才快成才的子女发展期望也是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个助推力。其实家长都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懂得好奇、兴趣是孩子成长的发展动力,但应试教育的现实又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加上堂而皇之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更激发了家长心灵深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所以许多家长并不反感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反而以孩子能认字、能背诗、能算术为荣,认为不给孩子压力、不让孩子吃苦,自己的孩子上小学就会有更大的压力,就赶不上同龄的孩子。当然也有家长对孩子提早识字、写字、认数、算数很抵触,赞同“快乐教育”的学前教育理念,但他们已深谙“适者生存”之道,为提升孩子的竞争力也只有“同流”了。国务院早就有文件要求开展对0-6岁学前儿童监护人普及幼教理论工作,但由于经费、场地、人员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该项工作没有如期推行,使按照幼儿成长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缺失,这是造成0-6岁学前儿童家长缺少正确、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重要原因。


第二,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供不应求的幼儿园“卖方市场”使幼儿园缺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


目前,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并不很乐观,特别是条件达标收费合理的公益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像南昌目前,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并不很乐观,特别是条件达标收费合理的公益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像南昌市目前公办幼儿园只有68所,全市132个乡镇(街办)只有101所幼儿园,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供不应求的幼儿园市场膨胀了一些幼儿园举办者的逐利需求,一些条件不成熟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势而生。这些幼儿园不按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办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能力按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办学,只能教幼儿认认字、算算数来凑合着办园,可以说大多数的幼儿只能上这部分的幼儿园,家长根本不能选择。公办幼儿园也由于他们属于“卖方市场”而缺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也有不少的公办幼儿园同家长一样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努力让他们园出来的孩子上小学时能在同班小朋友中出类拔萃,其实也是扩大影响、争夺生源的目的使然。一些幼儿园把有多少幼儿进入了名牌小学在宣传广告中大肆渲染,这既是明显的争夺生源的行为,又助长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第三,学前教育师资准入机制不健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少教师观念落后,缺少研究学前教育的精神。


学前教育需要一支热爱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业务水平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是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要求标准及准入机制尚跟不上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有不少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比如南昌市2010年有幼儿园教师4729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者2107人,占44.6%,有中专(高中)学历的959人,占,中专(高中)学历以下者占35.2%。幼儿教师中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者1954人,仅占,无证上岗率58.7%。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幼儿教师专业训练,缺乏幼儿教育理论素养,缺乏幼儿教育特有的教学技能,这部分人特别容易把他们在小学学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带到学前教育之中,使他们“驾轻就熟”地把学前教育“小学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幼儿教育学习和训练,但又爱心、耐心不足,仅仅是把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缺少研究学前教育规律及学前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精神,其实质是缺乏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先进观念和内心诉求,因而学前教育“小学化”又是他们落后的观念导致的落后行为。


第四,幼儿园办园监管机制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对规范办园约束力不够。


对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原则和规范约束,要对幼儿园办学准入和监督指导加大力度。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产生和发展,与教育行政部门监管机制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对规范幼儿园办园约束力不够有密切关系。有的政府部门甚至对学前教育“小学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新京报2011年5月15日报道,在《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年)》草案中就有“未来五年,逐步实现幼儿园开设外语课”的条款,把外语教学作为对幼儿园的强制要求,果真如此,学前教育“小学化”岂不是有了“尚方宝剑”。好在这个条款在各界争议中被取消,而起草人解释条款取消的原因是“师资短缺是主要原因”,而不是从幼儿教育的特点找原因,可见他们并未认识到这一条款对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干扰。有些政府部门对小学招生要求幼儿写出父母、自己的名字,要求学生回答“有两杯果汁,宝宝先喝了半杯,妈妈又倒满了;宝宝又喝了半杯,妈妈又倒满了,最后宝宝都喝完了,宝宝共喝了几杯?”之类的问题听之任之。有的地方把县镇幼儿园归口到县镇中心小学去管理。这些不都是在助推学前教育“小学化”吗?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解决对策


1.尊重幼儿个性发展,消除应试教育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应试教育对最基础教育的侵蚀,这是学前教育观念落后、学前教育知识普及落后的表现3《弟子规》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教育孩子尚知“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却把浮躁功利的思想和行为强压给孩子,真的应该深刻反省。学前教育要按照幼儿生长和成长规律来办,在幼儿园办学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个性和发展天性,坚持游戏教学,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让他们“有余力,则学文”。假如真要让幼儿快速对接小学,可以尝试在幼儿进入大班后组织他们参观小学教学或活动,让他们对小学的学习产生好奇和向往。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教育,不要让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再来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培养过错。


2.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建设优质示范幼儿园。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幼儿入园率大打折扣。以南昌市为例,2010年,全市四县九区共有人口500多万,3-6岁学前幼儿17.03万人。在园幼儿只有9.37万人,平均入园率只有55.02%。在办园数量上全市四县九区有幼儿园55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只有67所,其余为集体或公民个体办园,有四个区至今没有一所区属公办幼儿园。如此的办园状况使得优质幼儿园供不应求,不少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匆忙上马、唯利是图、不按规律“出牌”,这样的情形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的愿望,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要花精力建设一批优质示范幼儿园,让优质示范幼儿园,引导和影响其他各类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养合格幼儿师资队伍。


要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培养一支懂得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爱心、耐心,具备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手段、能创设良好游戏教学环境等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当前,幼教师资队伍既数量不足,又质量不够,不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缺少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缺少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培训,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还要有唱、跳、画、手工等方面的才艺,更要有以爱心、耐心、细心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初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形成之中,身体发育可塑性强,技能技巧容易提高,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培养,对于缓解幼教师资紧缺状况,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是很好的途径。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会以他们比中专幼师毕业生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比高师幼师毕业生更好的技能技巧、比本科幼师毕业生更稳定的从业思想,受到幼儿园、家长、社会的欢迎。


4.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和指导作用,加大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对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责任重大,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学的监管和指导,建立幼儿园办学的监管评价机制。要完善幼儿园办学设置标准和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把好办园关和教师入园关。对已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却没有经过幼儿教育专门训练的教师列入系统培训计划,使他们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要督促幼儿园建立和实行园内自我评价机制,这是保障幼儿园健康办园、自我完善的关键因素。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更要对一些影响学前教育科学办学的行为予以行政干预。比如一些小学的幼升小面试应该取消;社会上一些拔苗助长式的诸如“让2岁的孩子认2000字”等商业炒作应予澄清;一些幼儿园不研究学前教育规律,简单的以小学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行为应予纠正;同时要在社会上加强正确育儿知识教育,告诉家长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在社会上多普及一些学前教育的知识。


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任务很重。但是为了达到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要保证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等要求,我们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从环境、政策、机制、师资、经费、家庭等方面加强保障,才能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吴龙(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南昌330029)


第2篇:解决学前教肓小学化误区的对策与举措


由于多个层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在教育内容、目标、观念、教育方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等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这些倾向都非常不利于幼儿、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科学发展,严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扪务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管齐下,促使学前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措施、教育模式、教育评估等回归学前教育本位,遵循幼儿发展及其教育规律,这样才能促使学前教育真正去小学化.笔者拟就这些做一简要的探讨,以期望为当今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学前教肓小学化误区的表现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走入小学化误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产生这种小学化倾向和误区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具体情况如下:


1.1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表现教育观念的小学化倾向.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园长对幼儿园发展定位上存在一定小学化的观念,按照小学化办学模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幼儿教师扪由于对学前教育专业认识误解为单一的为小学奠定基础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用小学化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来看待和分析学前教育幼儿家长一开始就想用小学教育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幼儿的教育问题展现了诸多小学化的教育教学观念.这些教育主体的小学化教育观念常不符合幼儿发展及其接受教育规律.


教育内容的小学化倾向.一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注重幼儿智育发展与开发,对德、体、美、劳等方面教育不够重视在有些地方还很缺位.具体说来,家长和幼儿教师注重幼儿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学习,开设特长班,对幼儿的品德、精神教育、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指导非常不够羞彡显了明显小学教育的倾向,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的成长和发展.二是使用的教材和教辅材料没有针对幼儿需要和幼儿特点的教材,存在明显的小学化倾向.


教育方式的小学化倾向.一是体现在注重教师传授知识,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幼儿自主学学习,幼儿的活动与游戏大为减少.二是模仿小学教学,按照科目进行教学,幼儿的很多课外活动艺术体育等方面被边沿化,甚至被取消.


教育目标与效果评估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园的教学评价体系向小学看齐,模仿和参照小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i主重教学结果的评估,对教学过程和运行的考核不重视;^重对幼儿的知识、技能情况进行考评,对其身心发展、兴趣、个性、爱好、情感、道德品质和其他素质等方面考核不多.


教学管理与组织的小学化倾向.一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用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幼儿孩子,过早将孩子行为定性,对孩子的好动好问个性和语言身心限制过多,这些不符合幼儿的生活发展,不利于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和和幼儿思维开发发展二是采用小学的班级集体授课模式,把孩子扪固定在教室和课堂里,促使幼儿接受大自然的机会和活动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开展不多.三是作息时间安排执行小学化的作息时间,挤满了幼儿一天的时间空间.这些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严重违背幼儿好动和好奇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


1.2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原因小学与中学应试教育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下移到学前教育领域.当前我国高考指挥棒导致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和气候的经久不变.在这种环境下,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评价孩子成功的观念变成以考试分数为准,出现严重异化;正是这种观念促使家长和幼儿园开始设置小学化的教育课程和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


主管部门和社会媒体对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的监督和指导乏力.面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政府对之干预不多,甚至几乎置之不管,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前教育指导法规,导致学前教育好像失去缰绳的野马,放任自流.再加上社会各大媒体对之的舆论监督乏力,更是助长了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幼儿园本身和幼儿家长的观念和做法助长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发展.


一是幼儿园的经济价值取向导致了很多幼儿园一味办一些能够吸引幼儿家长缴费的项目和课程,美其名曰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实质导致办园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这在私立幼儿园表现得更厉害.


二是幼儿园采用的教材大都与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脱节教材内容多、难和深,这也助长了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三是幼儿教师业务素质整体不高,尤其是教育观念和方式存在问题幼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知识素质高于艺术体育素质〗寸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等的区别认识不够尤其是对两者的培养重点等知之不多,导致幼儿教师采取了很多小学化的教育方式.


四是幼儿扪家长的重托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当前我国幼儿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过多过高,导致幼儿园开设了诸多的特长班力卩大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学前教育衔接小学教育的内涵和实质被错误理解,最终导致了诸多其小学化的观念和做法.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有一个与小学衔接的重任,由此导致学前教育的教师扪一味追求与小学教育衔接,过早就开始了小学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最终导致了学前教育本位的异化.


2学前教肓小学化误区的弊端与危害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弊端和危害多种多样,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成长、兴趣培养和潜能开发,不利于幼儿园本身的发展和幼儿教师的发展,影响了小学教学和学前教育的衔接教育.具体说来如下:


2.1对幼儿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一是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严重扼杀幼儿的天性.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超越幼儿心理和身体发展的水平起负荷的教育严重影响其身体和心理素质成长和正常发育,很多幼儿眼睛过早近视化的现状和不健康的体型一再彰显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成长的伤害.同时,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过早就凝固了幼儿的思维和兴趣,极大抹杀了幼儿的天性和个性不利于幼儿扪的创新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二是不利于幼儿以后学习知识和素质拓展.学期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导致了很多幼儿一踏进小学的初期成绩较好,因为这些内容已经学过,还产生学习厌倦的心理,但是到了高年级以后,很难真正跟上新知识的学习,学前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以后的知识学习和深造.同时在学前教育阶段凉尤固定了幼儿诸多的方面制了幼儿素质拓展.


三是不利于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导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对孩子和非智力性东西发展不够,比如兴趣、个性、情感、交往、品质和道德、礼仪、精神、动手能力艺术体育才能等方面关注不够.


2.2对教学和教师带来的不利影响学前教育小学化误区导致我国学前教育的异化和错位,促使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遭到质疑,对整个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不利的发展势头.同时,对学前教育教师个人发展定位也有很大的影响,误以为学前教育教师就应该像小学教师那样成长发展.


2.3对小学教育的越位,导致了诸多不利于小学教育的顺利发展


一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情况不一样P1,极大干扰了小学教育的正常行进,影响了正常的衔接教育.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扪接受的小学化教育程度不同基础各有千秋,促使小学一年级老师很难有效开展教学,促使小学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同时幼儿园缺乏专业性教师,导致其所传授的知识信息不一定正确致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和偏差,促使很多幼儿在小学阶段行为习惯等很难纠正.


二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造成了诸多负面的影响.一是影响了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严重的产生了厌学情绪;Z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导致教育资源极大浪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巨大脱节.


2.4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相脱节,非常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学前教育小学化种种倾向,导致了幼儿很早就没有了创新心理、创新思维和创新的兴趣个性这与20世纪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很不吻合.


3解决学前教肓小学化误区的对策与举措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我扪务必要从多个层面着手M,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学前教育回归幼儿教育的本位为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工程.


3.1学前教育的主体应该严格执行学前教育的政策、通力协作力求形成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合力,促使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是转变观念,回归幼教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发展观念.幼儿园园长作为负责人务必要及时转变管理经营理念,真正建构起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待学前教育避免仅仅注重办园的功利价值和违反幼儿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通过各种办法,彻底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扪深刻理解和贯彻学前教育的精神实质,采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方式,积极开展游戏活动注重保教同进;同时,针对幼儿可塑性特强,大力关注幼儿个别差异尽力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为孩子扪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真正发展.家庭是学前教育重要的合作伙伴,走出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误区和陷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学前教育的主体——各幼儿园务必要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家长工作,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教教育观念和方式,积极配合学前教育工作.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适当注重幼儿知识的学习应该更多地在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加大对幼儿的教育力度,把孩子的兴趣、个性、能力、情感态度、交往和道德、精神等纳入教育的范畴,促使幼儿全面得健康发展和成长.


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讲究艺术性与科学性,务必要把握幼儿的特点尽量设计和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育孩子,让他扪在快乐和活动中学习东西.


四是积极探索与小学教育科学衔接机制,力求采用符合学前教育发展规律和幼儿特点,根据小学教育对学前教育的基础要求,重点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等方面进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3.2国家与主管部门务必要从国家层面和法律上对学前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切实做好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形成一套以幼儿全面发展和符合幼儿特点的评价体系i肖除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衍生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务必要加强对幼儿园及其教师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监管和督导通过新旧媒体大力宣传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揭露和指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种种弊端和危害形成学前教育良好的舆论导向环境.


3.3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执行力度.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幼儿园要在切实解决学前教育教师生活、工作实际问题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职业专业培训、交流,定期举办各种学前教育的基本功比赛竞赛,不断提高其自身思想品德、文化、艺术、学前教育等方面专业知识真正逐步使学前教育的师资建设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这样才能促使学前教育教师真正按照回归学前教育,远离小学化的教育倾向和做法.


作者:周勤(福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教育系,福建漳州36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