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班幼儿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分析
幼儿生活活动包含了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它平凡而琐碎,由许许多多生活细节组成。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如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在成人的指令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并且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同伴一起玩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分享快乐……结合我对生活活动的理解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分析,我将例举3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1幼儿的盥洗
盥洗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参与并且能独立参与的生活活动,但是幼儿的情绪很容易激动,往往会忘记活动的程序与规则,而且还喜欢玩水,教师一不留神就容易产生纠纷。我观察的这个班级,男生占得比例比较大,我观察到幼儿在盥洗的环节总是比较乱,幼儿小便洗手都需要教师在门口站岗来以防孩子奔跑相撞,这样下来,孩子们奔跑、玩水的现象是少了,但是只要哪天老师没站岗他们就乘机疯起来,中班的孩子缺乏自觉意识,老师也很累,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分析:《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1]。于是,我采用了讨论式的互动方式,在晨间谈话活动时我尝试着和孩子们一起来商量制定班级里的盥洗常规,然后将制定好的常规贴在展览版上,如不奔跑、不玩水、不打闹、不讲话等。每天我让值日生挂牌带着小组成员进入盥洗室,由每天的值日生负责提醒小朋友慢慢走、不玩水,值日生必须等每个小朋友都洗完手才能领着他们回教室。可以先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值日生,同时也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也可以请平时比较顽皮的孩子,因为老师的信任,意识到自己是值日生的这一角色,他们往往会表现得出乎意料地棒。
让幼儿自己规范行为,做到了哪一点就在那一栏的下面贴上红苹果,幼儿之间互相监督。在执行的起初,教师多采用提醒和建议的方式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提醒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
2幼儿的进餐
媛媛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她不会用筷子吃饭,总是用手抓着吃。生活老师几乎天天和她为此而互动,应该说对这个比较内向的幼儿,能力方面相对于其他幼儿有点弱,往往会情绪低落,教师给与的关注是比较多的。但从我第一次看见生活老师与幼儿的这个互动过程到一个月以后,该幼儿仍然不会用筷子吃饭,每天都等着生活老师喂给她吃,教师也仍在和幼儿因用筷子吃饭而发生互动。
分析:生活老师和该幼儿在这一内容上的互动我发现,尽管每一次生活老师都会关注到幼儿不好好吃饭,并能帮助她吃饭,可采用的方法比较急躁,老师数到三,幼儿必须把饭吃下去,如果没有咽下去就要把她送到隔壁班去,用恐吓命令的方式去喂给孩子吃。表面上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在每次的互动中都是比较投入地参与着,但教师几乎没有真正教过幼儿到底应该怎么使用筷子吃饭,而只是制止幼儿将米粒掉在餐桌上和喂食幼儿,幼儿在极不安全和恐惧的心理环境下自然也很难学会,而且还不助于幼儿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纲要》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可见,在给与足够关注和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并且有效地相互参与和互动,对于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3幼儿的睡眠
午睡时间到了,中班欣欣哭着向老师求助:“老师,我要回家。”该幼儿是中班的插班生,对新环境感到非常的陌生。午睡常规尚未养成,而这个小朋友向老师求助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安排睡上铺觉得不安全而产生要回家的想法。老师说:“小朋友都没有回家,爸爸妈妈傍晚就会来接你的。”孩子仍然哭:“我要回家,我害怕睡觉。”老师又劝:“老师陪你睡好吗?”孩子说:“我害怕,我不敢睡上铺。”这下老师才恍然大悟。老师鼓励说:“你长大了才睡上铺。这些楼梯很牢固,只要爬上去的时候慢一点,是不会摔下来的。”
分析: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责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m。老师对其他幼儿说:“大家来讨论—下,睡上铺怎样才安全?”有的小朋友建议:“上去的时候身体向前。”有的小朋友鼓励说:“别怕,刚开始我也怕,现在我长大了,就不怕了。”有的小朋友提醒:“我教你,手要抓紧。”听了小朋友的鼓励和建议,欣欣开始爬上床,老师在一旁边关注边鼓励:“欣欣长大了,能自己睡觉,真了不起。”幼儿在午睡时,教师应该协助生活老师让幼儿尽快安静入睡,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互动方式。一般来说,对于能力强能主动穿脱鞋袜的幼儿,在欣赏、评价的同时,还可以鼓励他们帮助能力差一点的幼儿;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应多鼓励他们主动穿脱衣服,并予以适当的帮助。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的最大价值和出发点,就是让儿童在自然状态下享受自由、快乐、平等的生活,从小就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快乐的。有效的生活指导策略运用于幼儿的生活活动指导之中,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发展。
作者:吴根花(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江苏张家港215600)
第2篇:中班幼儿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的分析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发展,是培养创造性的前提。根据上述儿童观,只有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出发,特别是把握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笔者是担任中班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现就谈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以请教于领导和同行。
1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一般是4岁,4岁幼儿的心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与3岁幼儿相比,4岁幼儿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气勃勃地发展,表现出不惧怕、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静又有吵闹等新的特点。4岁幼儿可以说是闲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动以新的特征表现出来。归纳起来,4岁幼儿具有下列几个显着特征:
第一,活泼好动。4岁的幼儿明显地比3岁的幼儿更加活泼好动。他们不仅身体长得更结实,动作能力更强,而且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起来,所以更爰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他们爰说、爰问、爰跑、爰动手、爰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第二,具体形象思维。4岁的幼儿主要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4岁幼儿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常用物体、各种人、各种自然现象、周围环境和曾去过的地方的表象。每当唤起这些表象时,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离开事物的表象或具体事物,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第三,有意行为开始发展。3岁幼儿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幼儿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玩的时间也相对更长,有时连续几天只玩一种游戏。在游戏中能抑制自己的行为,坚持游戏规则。有意性还开始表现在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方面。
2教育中班幼童的对策
2.1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组织幼儿参与多种游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美感或创造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会做各种游戏,不仅对游戏的兴趣很浓,而且能长间做各种游戏而无倦意。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做多种游戏,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求发展。我不仅组织他们做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而且还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三种。
就以引导幼儿做结构游戏来说吧,对中班幼儿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结构活动,并要最终完成它。第一,教给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结构技能,如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方向方位,学会按图建造。第二,教幼儿学习自己设计构造,会事先构思主题,选择和利用结构材料,确定结构顺序,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建构一个成果。第三,组织幼儿评价结构成果,可全面评价,也可有选择性地评价。以做智力游戏来说,各种学习任务通过新奇、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向幼儿提出。引导幼儿听听、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做做,使耳、眼、手、脑、口各种器官活动起来,做出智力上的努力。使幼儿在这特殊实践中,不仅掌握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获得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助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地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
2.2针对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加大教育活动直观性的力度,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直观性的原则和方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他们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抽象的道理难于理解。在上课时贯彻直观性原则和运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根据课的任务、内容及中班幼儿特点怡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幼儿园直现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指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等),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第二,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觉器官结合,教师应让儿童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摸、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三,直观手段要与教师语言指导结合。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启发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第四,运用直观教具要怡当,教具要有典型性,主要特征要突出,紧扣教学要求.不宜过多。
2.3针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有意性增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使他们个人兴趣、爰好等个性特点得到自由充分发展因此,第一,教师要广泛地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观察教学用具,教室、学校,观察仁寿城区的房屋、街道、车辆、各种职业人的劳动情景;还要求家长利用每天接送幼儿的路上引导他们观察沿路的景物以及人们的劳动场面;还要组织幼儿到景色秀丽的地方去春游和秋游等,观察那美好的城郊、芳香的沟渠、玫瑰色的春天和金色的秋天;观察晴空、白云、彩虹、轻风、细雨,最大限度地让幼儿领略大自然丰富的美。第二,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内课外活动,引导幼儿看、听、说、写,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和创造,要教给幼儿创新的方法,让他们加一加、减一减、连一连等制作新的物品;鼓励和启发幼儿多提问,培养好思维的习惯;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个问题,训练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第四,培养幼儿的爰心、同情心,教育幼儿从爰妈妈、爸爸做起,扩展爰邻居、小伙伴、全班、全校的教师和同学。
坚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积极性,使幼儿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素质全面发班级面貌也越来越好,受到学校领导和幼儿家长的好评。
作者:马群(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幼儿园四川眉山620500)
第3篇:中班幼儿性别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分析
幼儿的性别教育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性别意识教育的一种教育。它包括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发展事宜的性别特征行为。虽然幼儿生来就男女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的培养。进入幼儿园后,这种习得在幼儿园环境中继续,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的一些性别要求,都会对幼儿获得的性别角色行为发生影响。
性别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有一部分的幼儿是通过外貌来辨别一个人的性别。4一5岁幼儿处于中班阶段是幼儿个性、气质、性别养成的一个关键期,教育者应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身边各种有利的资源,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性别教育。
一、性别教育贯穿于中班幼儿—日生活中
性别教育有别于性教育,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基础,幼儿园的性别教育就是要求性别的互补,对幼儿的性别差异补救劣势,发展优势,促使幼儿平衡、和谐发展。同时从小就对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所以科学的性别教育要从小开始。
1.有效利用游戏资源,发挥中班幼儿性别优势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增进彼此性别的初步的了解,减少性别偏见,使不同性别的幼儿气质和性格取得互补,充实各自的心理内容,是一种较好的性别教育手段。
2.幼儿园男女生入厕环节采取分时间段进行
炎热的夏季,班上会有女生穿着连体服,中班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几名女生在入厕时会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原因是她们如果要上厕所,必须将衣服从上脱到下,整个身体都会露出来,由于男女同厕的缘故,她们不好意思在男生面前将衣服脱下上厕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理成熟较早,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很小就有性别差异。分厕是对性别教育的启蒙,可以组织男孩和女孩分时间阶段入厕,加强幼儿男女是有性别区分的意识,让孩子从小清楚自己的性别,形成早期的性别意识,有利于幼儿的生理健康发展。
3.教学活动,绘本阅读
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绘本《男生女生不一样》展开话题,根据这个话题来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身体的每个部位,可以通过这个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平时,教师可定期开展关于性别的教学活动,或是将相应的绘本投放至阅读区,供幼儿翻阅,以此加深幼儿对于性别的认识。
二.幼儿园要为幼儿的性别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资源
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场所的设施、材料,它是满足幼儿的各种活动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精神环境是指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令其身心轻松愉快的亲切温馨的气氛。
1.创设正确的性别教育心理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扩展性别角色知识的场所,教师的性别期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师行为、环境布置等都对幼儿获得的性别角色的行为产生影响。人可以是双性化的,也就是说既有男性的特征也有女性的特征,既有操作性又有富于表达性,既武断又犹豫,既有竞争性又没有竞争性。如:男生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解人意,女孩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和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2.教师资源需均衡,避免男女幼师人数的不平衡
虽然女性从事幼教工作是她们的长处,她们富于爰心和母性,容易与幼儿亲近。但是男女幼教间在教育方式上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对幼儿的心理或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在已有部分幼儿园聘用男幼教作为体育活动的专职教师,相比于女教师,男幼教选择的活动内容普遍较为刺激、惊险,富有挑战性。中班是幼儿的一个转折期,他们接触的人群甚至会影响到一生。
总之“性别教育”是有别于“性教育”的,作为幼儿教育者,我认为对中班的幼儿进行性别教育在当今的形势下是很有必要的,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园应该组织教师有关方面的研讨活动,教师与家长在此问题上要经常沟通,共同帮助中班幼儿完成性别教育,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董天昱(江苏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
第4篇:改进中班幼儿礼仪教育的策略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幼儿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是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现在的孩子都成了家长心中的“小皇帝”,是家长心中的宝,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合作的精神。
一、情景案例描述
情景一
在设计调查的情景中,我随机测查了25名幼儿。能正确回答“与人打招呼”的为58%“进屋先敲门”的为1%,“升国旗时行注目礼”的为11%。另外,在回答“为什么上课时不能乱插嘴”时,大部分幼儿回答“老师要批评的”。
情景二
清晨,教师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小朋友们入园,H小朋友来了,她漠然的看了看教师,径直走到教室里下放书包。教师微笑地对他说:“H小朋友早丨”Hj、朋友这才勉为其难地小声说了句“老师早!”
情景三
-天早上来园时,看到一位奶奶一手拿着书包,一手牵着孙子吃力地一步-步慢慢地往楼上走,一边走还一边唠叨:“这么大的孩子了,还要奶奶送上楼,书包也不自己背一下。”虽然这样说,但脚却似乎没准备停的意思。孙子说:不,就要奶奶送。”于是我走上前说:“小朋友,长大了,自己可以背书包到教室去。”听我说完,他就一把抢过奶奶手里的书包,哧溜一下就上楼了。奶奶一边擦着汗一边笑着说:“还是老师有办法。”
情景四
在公交车上,-位年轻的妈妈拿出几颗糖给坐在身边的孩子吃。不一会儿,糖吃完了,孩子的手中拿着吃剩的糖纸不知往哪儿扔,他只好塞到了妈妈的手中。妈妈随手将糖纸往车窗外一扔,一边扔还一边“教训”道:这点小事,还要我教,你不会自己扔吗?”
二、归因分析
将以上种种现象加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造成幼儿礼仪行为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普遍,一个孩子基本上有几个大人宠着、爱着。养成现在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习惯。不少家长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看作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认为孩子们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健康、快乐、长知识就可以了,忽视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行为技能的训练;且家长自身存在着不好的行为习惯,不良行为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孰不知,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只有在拥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二)班会因素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注重高质量物质生活而忽略相互间的礼节、礼貌的表现。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如果再没有人正确地去引导、教育这些原本纯洁、善良的孩子,他们哪里还会懂得谦让、尊重、彬彬有礼呢?从现实生活中看,人都是自私的。他们可以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找个空位,在公车上抢座位;为了图方便乱扔垃圾;为了看一出好戏,不顾形象的站在凳子上、桌子上,或在拥挤的人群中推挤着…种种的社会现象都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三)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虽开展品德教育,但还不全面,对孩子的情感教育的力度不够,不能使幼儿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感受其行为的真正意义,做到知之而行;且教师自身在礼仪行为上还未发挥表率、榜样作用,还未真正意识到身教重于言教。
(四)幼儿年龄特征
幼儿年龄小,好动好模仿,不管是好的坏的,只要他们感兴趣就会去学去做,因此无意中也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
三、改进措施
从社会现实来看,弘扬传统礼仪文明己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针对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班在本学期开展了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试图通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及家庭、社会生活中进行礼仪教育的尝试,探讨适合幼儿心身特点的礼仪教育方法,并将之与我园园本艺术课程有机整合,形成班级特色。
(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
教育者自己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才能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们,真正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本学期,我班教师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力求使自己的礼仪行为更加规范。
(二)开设“晨间礼仪岗”,规范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
每天早上0745班上的值日生和教师一起站在教室门口,以饱满热情的态度和有礼貌的问候迎接小朋友们的到来。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让幼儿知道对进班的教师和客人,要以礼相待,热情迎接,懂得尊重他人。
(三)将情景教育融入礼仪教育的活动中
我们在班上播放电视中的公益广告片段(如让座、尊老爱幼等)让孩子们围绕不同主题进行讨论和展开情景表演,通过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来使他们从情感上、从行动中懂得礼仪行为的意义。
(四)让每周升旗仪式成为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
1.利用每周一开展升旗仪式时教幼儿学会对国旗行注目礼,懂得升国旗时做到不讲话、不随意走动。
2排队时进行站姿、队列的规范练习,感受站、立、行的仪态美。
3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规范幼儿的正确言行。
(五)在区角活动中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
通过区角活动,培养幼儿间的合作、谦让、协商的能力,教师在活动中参与指导、共同游戏,引导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六)充分利用4生活环节进行礼仪教育
1.开设“餐前十分钟”的礼仪教育活动。以儿歌、游戏为训练的主要手段,让幼儿在有趣味的儿歌和游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2.采用新式点名法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点名时要求幼儿从简单的喊一声“到”逐步学会说“到,我来了”,再到说“到,我来了,大家好”另外,引导幼儿回家时除了向教师说再见,还要向小朋友说再见,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3.当有人在表演或发言时,要求幼儿安静地欣赏和倾听,并给与鼓励和掌声。而表演者或发言者则在表演或发言完毕后要鞠躬并说一声“谢谢大家”
(七)家园合作,共同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孩子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我班就礼仪教育的问题与家长做了深刻的交流,大家达成了共识,将在家庭中营造讲文明、懂礼貌的氛围。与此同时我们还和家委会的成员协商制订出中班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每周将培养的内容向家长反馈,谋求家长的密切配合。
通过一系列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孩子们所表现出的言行己形成一种自然而真实的美,他们所展现的不同风貌己形成了班级的一大特色。虽然孩子们说不出,但能真切感受到:有礼貌的话语“好听”,规范整齐的动作和队形“好看”,正确的坐姿和走路的姿态显得“很有精神”……由此可见,将礼仪教育贯穿到园本艺术教育中是可行的。幼儿园教育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还需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増强幼儿园养成教育的效率。《纲要》中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而礼仪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所以我班将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继续努力,加强培养。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效,利用环境以及创设相适宜的环境,使幼儿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
幼儿的礼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和固定不变的,需要经过多次的“学习一反馈一矫正一再学习”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只要我们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与家庭、社会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和启迪孩子幼小的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会见成效的。
作者:胡琳
第5篇:中班幼儿语言能力教育的培养探讨
3岁的幼儿大脑发育迅速,听觉器官越来越成熟,发声器官也发育得比较迅速,因此语言能力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在这个阶段,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最关键的,如果忽略了,则会影响到幼儿今后的语言发展。因此,教师应遵循幼儿语言能力的特点,对其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将以中班幼儿的角度出发,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特点
中班幼儿一般是在4~5岁,他们听觉器官和发声器官发育较为迅速,词汇量也越来越丰富,可以简单地与人交谈,独立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可以复述故事,表达自己的喜好,喜欢模仿成人说话。但是目前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不完全,说话语句不连贯,欠缺逻辑性,无法了解与表述现象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难以清晰表述复杂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尚处于空白。
二、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现状
虽然大班、中班和小班的幼儿互相之间只相差一两岁,但是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大班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交往能力,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可以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而小班幼儿则只能简单地交流,处于词汇积累期,有些幼儿甚至话还没有说全。中班处于大班和小班的过渡阶段,比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强,却又不及大班幼儿,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会说很多的词组和句子,但是在使用上依然不顺畅,而且中班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发展也十分不均衡。有的孩子语言交往能力强,爱说爱笑,有的幼儿却很少与他人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是说话也是发音不清晰,语序颠倒,语句不完整。因此,我们要加强中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训练,逐渐使他们学会表达,更好地表达。
三、如何更好地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能力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可以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儿童进入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宽松和谐、充满尊重、支持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由以上理论可知,语言教学中为幼儿创设自由的、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为他们的说话安排一切机会与环境,从而激起幼儿表达的欲望,使他们乐于去说,敢于去说。比如,我们可以在活动室与幼儿亲切交谈,鼓励幼儿说,每天都设定一个有趣的主题让幼儿说,比如说说自己喜欢吃什么,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动画片,说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在幼儿说完之后,老师要点头,微笑,鼓掌,夸奖幼儿说得好,慢慢打开幼儿的心扉,使其乐于表达。当然,我们也可以专门为幼儿开辟交流区、语言区,来引导幼儿进行语言表达。
2.运用游戏活动刺激幼儿语言行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为“注入式”幼儿能机械地背诵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但对作品深度的理解却远远不够,影响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运用游戏活动来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因为幼儿年龄较小(中班幼儿只有四五岁),不喜欢单纯的、无趣的说教,一味地进行语言活动可能会降低幼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妈可以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来多增设一些游戏活动,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使幼儿逐渐学会更多的词汇与表达。那么在幼儿语言教育中都有哪些游戏可以运用呢?游戏种类之多是我们无法预估的,但是只要是可以使幼儿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表达,我们就可以拿来运用。如中班幼儿的听说游戏《猜莲子》、《顶锅盖》等。在《猜莲子》中,大家一起念游戏儿歌《种莲子》,由某一位幼儿“种”莲子。种到某一位幼儿身后,由这位幼儿描述莲子在哪位小朋友身后,大家一起猜,猜对了换下一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念儿歌,需要描述莲子的位置,这样一来就刺激了幼儿的说话能力。
3.在一曰活动中加强幼儿语言能力。语言是应用于方方面面的,无论是上课时,游戏时,还是入园时,离园时,或是在路上,在家里……都离不开语言,离不开说话。幼儿的语言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语言教育活动的时间,而应渗透在每一个时间段,渗透在每一项活动中,因为幼儿无论在什么时间(睡觉时除外),无论参与什么活动,都需要说话。因此,我们应该在幼儿的一曰活动中加强幼儿语言能力。一曰活动包括入园、户外活动、游戏、手工活动、如厕、午饭、午休、离园等一切幼儿在幼儿园内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都应该挖掘语言教育的机会,引导幼儿多说。比如,在入园时,跟幼儿打招呼,教会幼儿文明用语,询问幼儿跟谁来的,怎样来的,路上有没有看到班里的小朋友;在户外活动时,给幼儿讲清规则,并要求幼儿复述;在手工活动中,当幼儿画完一幅画或者做完一件剪纸作品、折纸作品时,询问幼儿:这是什么?为什么画(或剪、拆这个?也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所做的手工作品当成一个动画片,讲述一下主人公有什么样的经历……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有丰富的语言。在实际的一曰活动中,教师努力挖掘语言素材,增长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多说,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分析、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一曰活动中要注意丰富幼儿的词汇,让他们掌握运用更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学会使用常用副词(如现在、还、非常等和连接词(和、跟、同等),要求幼儿理解词义,并在一曰活动中灵活运用。
4.利用家园合作增强幼儿语言能力。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是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的。在幼儿园我们时刻注重中班幼儿的语言能力训练,当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要想使其有一个质的飞跃,还需要幼儿家长接过“接力棒”配合教师更好地引导幼儿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家长只顾着忙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幼儿,不去与幼儿交谈,不去引导幼儿说话,是无法切实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因此,我们应该多接触家长,多向家长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并告知家长幼儿的说话能力,告知家长幼儿最近在园内所学的内容,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在家里询问幼儿,考查幼儿。比如,六一汇演之后,我们可以要求幼儿告诉家长自己表演了什么节目,自己的同学表演了什么节目,谁演的节目最棒,最棒的节目叫什么名字等,然后等家长来园接幼儿的时候,告知家长今天需要训练的内容,请家长配合完成。又如,在训练学生待人接物之后,我们也可以联系家长为幼儿创造一个真实的交往环境,请自己的朋友、亲人来家里做客,让幼儿帮忙招待客人,训练幼儿如何接待,如何与客人交谈。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训练了口语能力,逐渐学会了更多的词汇,巩固了在幼儿园所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学会了待人接物,学会了与人沟通,以礼相待。这样一来,对幼儿的训练与培养就是真实的、立体的、有效的。当然,家长也可以利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来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可以在幼儿看完之后问他“这集动画片都有哪些小动物或者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动画片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内容?”孩子就会很乐意地将给家长听。当然,也可以在动画片播出的时候消除电视的声音,让幼儿只看画面,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动物或者小朋友都在干什么,都说了些什么,鼓励孩子大胆地发挥想象。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训练了口语能力,也发挥了想象,提升了想象力。在第二天的入园时,家长可以跟教师交流,自己孩子都说了些什么话,哪些话说不好,这样教师可以继续接过“接力棒”在幼儿园有针对性地训练幼儿说不好的那一方面,从而快速地提高幼儿薄弱的方面,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此外,我们前文中提到,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差异比较大,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语言发展特点和运用语言的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宽松自在的环境,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语言教育,以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桥梁,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学龄前这个关键期,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作为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人物,要引起重视,关注幼儿的语言水平,借鉴、学习—些良好的语言教学方法,利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教学和语言活动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的语言素质发展。
作者:张文英(江苏省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江苏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