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幼儿园与小学学习的“脱节”现象,我在幼儿园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幼儿在大班毕业后进入小学能迅速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确保他们的身心能在新的环境中,得到稳定而又健康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幼儿听讲习惯的好坏,是决定幼儿接受信息多少的关键因素。活动课上怎样才能使幼儿全神贯注地听讲,可以采取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针对每一次活动认真设计教学情景,在玩中学到知识,培养好的习惯。要善于正面引导,看到某某幼儿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表扬。如:“张萌同学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幼儿,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幼儿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幼儿去做、去想。如在学习“5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幼儿一边分玩具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幼儿“是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积极思维。
发言需要幼儿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数学活动课上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幼儿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他们的见解。如:在“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时,我设计几个小题目如9-6=?6+3=?……让学生自己讲如何求得答案的,好多幼儿发言积极,有的幼儿课上没有机会发言,我就告诉他们上课的时候来不及跟老师说的想法,也可以下课后告诉老师。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幼儿,会在课下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幼儿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大胆发言的习惯。
为了让大班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我运用了“分——分”、“拼——拼”、“画——画”、“折——折”、“数——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幼儿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这些经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由幼儿自己体验的。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幼儿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抽象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