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绘画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生成路径建构

2015-12-13 11: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绘画活动;幼儿创造力;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21世纪是创意时代,创造力是创意时代人才的基本特征。因此,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创造性人才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无止境》一文中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使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有专家指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是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绘画教学的价值在于培育幼儿的创造力。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主张通过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国内幼儿美术教育家李慰宜指出,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美术技能对一个社会成员来说,也许并不是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培养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会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长期地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构建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绘画教学模式是深化幼儿园美术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幼儿创造力发展绘画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主线,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以共同特征辐射活动、相关刺激组合活动、图形符号变异活动为依托形成的绘画教学思想与操作体系的总称。其主要内容有:
  它是一种以共同特征辐射活动占主导的绘画教学。其内容为:刺激呈现—特征分析—特征辐射—幼儿创作—师幼互评。
  2.相关刺激组合模式
  刺激呈现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必须包括两个要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教师引导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特征进行观察感知,揭示它的属性和关键特征。使幼儿将毫不相关、无内在联系的事物,通过想象和创造,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视觉形象。
  它是一种以图形符号变异活动为主导的绘画教学,其主要内容是:刺激呈现—特征分析—符号变异—幼儿创作—师幼互评。教师展示无意义的符号图形,或一个具体图形的一半或残缺图形,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揭示出具体属性和特征。让幼儿联系生活进行联想,对图形作出增加和补充,形成新的图形或形象。
  1.让幼儿学会感知
  2.让幼儿学会比较
  3.让幼儿学会联想
  绘画教学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幼儿创造力发展绘画教学模式使幼儿摆脱了习惯的、传统的、群体的思维束缚,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得到发展。教师应屏弃僵化呆板的、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绘画教学模式,大胆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利用绘画教学促进幼儿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