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注重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的方法

2015-12-13 11: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价值观念也日趋多样化。在一个家庭中人们已不仅仅注重于物质、精神上的享受,对于幼儿的早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然而长期以来,这种教育走入这样的误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他们过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只要成绩好什么要求都答应;重智轻德,只注重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培养。从教十余年来的我,现在感慨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育了。
  一、培养爱心,学会感恩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我们平时忽略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和感恩之心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要做的是不娇惯、不溺爱子女,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富有爱心的好榜样。孩子的善举要及时表扬;平时教育孩子在接受父母或他人关怀时,也要学会孝敬父母和关心他人。记得在一次社会活动《小猴请客》中,小猴把又大又红的桃子先拿给客人吃,最后才轮到自己。活动中孩子们知道了小猴子非常有爱心。老师就问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桃子吗?”孩子们都说喜欢。老师接着问:“在家里又大又红的桃子谁先吃?”“我!”孩子们异口同声。老师说:“平时家里的人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给你们,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一个故事,你们觉得以后家里有好东西吃的时候先给谁吃呢?”“给奶奶”“给爷爷”“给爸爸”“给妈妈”“给客人”……孩子们都争抢着回答,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爱心是需要慢慢培养而来的。
  二、挫折磨练,茁壮成长
  在幼儿园,幼儿之间的争执是难免的,但家长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吃亏,遇事经常袒护自己的孩子,埋怨别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家长们意识到这种危机。在家长工作中,也经常要求家长不要过度地保护和照顾孩子。在日常教育中,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中,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们适当的经历一些挫折的磨难,经过困难、挫折的考验,孩子们就会丛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经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只有经历挫折的磨练,孩子们才得以茁壮成长。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从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自我服务的技能,如:自己擦鼻涕、刷牙、洗脸、穿鞋子、整理小床等。这些看上去的小事,能给孩子们创造锻炼的机会,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而不是胆怯,没有信心,事事依赖别人。现代的儿童观把孩子视作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就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四、有责任心,诚实可信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以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养成了没有责任心、不诚信的习惯。如一些父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惜使用各种方法、手段;一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许诺,可大多数没有兑现。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事,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因此,我们要正 确引导,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幼年时期良好的教育对一个人日后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除了开启孩子的智力让他们成才,同时也要担负着开启孩子的品德,让他们成人,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