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障碍和策略

2015-11-16 10: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学前期萌发,并逐步形成、完善和成熟的,而这个时期的幼儿思想单纯、幼稚、好模仿,控制行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受社会道德品质的影响,在这个时期能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以后道德品质能否健康发展影响很大,所以从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有利新一代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知:即道德认识。它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道德评价,是人们对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对其他要求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幼儿只有认识了行为准则的意义,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是幼儿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肤浅的。加强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和培养,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在一些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雷锋和英模的故事,组织他们观看反映英模、好人好事的录像、电影、演出,带他们去慰问为人民立功受奖的英模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指在道德行为中自觉顽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能使某种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幼儿这时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特别是幼儿,道德意志比较薄弱。因此,作为教师或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又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1、共同性: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学中,必须做到各个因素协调一致,共同提高。
  3、多端性: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同,教师不能一概从道德认识开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
  首先,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在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体的、形象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启发式诱导,使幼儿懂得什么样的事不能做,什么样的事可以做的道理。不能只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使幼儿不知所措。
  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要可相配合,协调一致,各科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也应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里成员对幼儿的教育态度要协调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消,前功尽弃,会造成幼儿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矛盾。如:有些孩子的爸爸、妈妈鼓励孩子自己学着穿脱衣服,自己事情自己做,但爷爷、奶奶却认为孩子小,不让他们自己做。还有些孩子在座公共汽车时,见到老年人会主动让座,可是他们的父母却不支持,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有幼儿道德品质教育中,只有幼儿同和家庭以及家庭成员协调一致,密切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把当今的幼儿造就成为2l世纪的一代新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