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学龄期的幼儿,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和家长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就会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必须抓住幼儿成长的黄金期,坚持不懈、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提高孩子修养,完善孩子人格不可缺少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的重要一课。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明白,好习惯的培养,才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成果。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孩子迈好走向成功大门的第一步。
生活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教师经常督促、检查、提醒的巩固练习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依赖性强。尤其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众多大人的围绕中更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亲人们的照顾,这样长期下去,在不知不觉中幼儿会逐步形成依赖性,养成懒惰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二、坚持不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会在不同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将老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幼儿,不但要用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还要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从正面激励、引导他们鼓起奋进的风帆。幼儿毕竟是孩子,教师小小地一次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种激励。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我们应采取多种表扬方式。注意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让孩子们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幼儿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只顾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使幼儿失去了许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们自己想要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针对上述状况,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亲子运动会、家园联欢会,让家长在不同的活动中通过耳闻目睹、亲身参与,观察了解自己孩子在园里的表现,发展状况和教师的培养方法,引导家长重视保护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决不包办代替,还要有意为孩子创设动手动脑的环境,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年龄小,只要他自己想做、能做,老师和家长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家园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才能逐渐形成,并成为生活中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