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周围生活是启蒙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是通过直观和实践获得逻辑概念——原因、结果、目的、用途、结论、推理的。”这就说明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世界的根本途径是直观即感知、观察和实践。因此引导幼儿感知世界,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感知觉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是获取知识的门户。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状、色彩、声音来思考的。”只有在感知活动中,幼儿才能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属性;才能通过归类、比较,找出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幼儿的思维能力才能发展起来。没有感知觉能力,幼儿就不可能获取知识,就谈不上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认识活动就不能进行。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80-90%是从视听提取的。所以发展幼儿的智力首先要从感知觉训练开始。
怎样培养幼儿的感知觉和观察力呢?
健康的感觉器官是发展感觉能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保护好幼儿的感官。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反应能力不仅是先天的,也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如司机识别远处物体的视觉特别敏锐;音乐家听准音色、音调的能力很强;这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要尽可能让幼儿的耳、目、口、鼻等器官都参加到感知活动中,通过看、听、说、摸、尝、闻,对事物形成全面的、完整的感知。教育科学的先驱夸美纽斯说:“把所有可能的向感觉提出,就是说把看得见的东西向视觉提出,把摸得着的东西向触觉提出。如果同时能用几种感觉去接受的话,就应该同时向感觉提出。”这是发展幼儿感知觉和观察力的一条重要原则。
兴趣是幼儿观察的动力。只有对观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仔细观察,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第三、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采用符合感知规律的方法,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具体实践中可用下列几种感知方法:
2、活动性。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被感知的对象呈活动的状态。活动的物体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增强感知的效果。
4、协同性。是在观察中,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提高观察效果。
在观察过程中自由地联想,可使幼儿思维更灵活,感知更主动,更富有感情。
1、特征观察。这类观察回答的是“什么样的?”“怎么样的?”一类问题。
3、比较观察。主要回答“这两样东西相同吗?”“哪里不一样?”等问题。
5、探索观察。是专门回答“为什么?”“什么原因?”等问题。
动手是幼儿感知世界的重要实践活动。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在动手活动中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检验,可以使认识更深刻、更正确,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幼儿分成两组,向第一组幼儿出示玩具小水桶、小畚箕,先让幼儿看之后,再教幼儿说出这些东西的名称。对第二组幼儿则不单单是把玩具让他们看和说出物体名称,而且还让幼儿用小桶装水,用小畚箕装沙,一边玩一边重复掌握这两个物体名称。最后,分别给两组幼儿涂有其它颜色的小桶和小畚箕,可以发现第二组幼儿掌握物体的名称更容易、更快,且能正确地说出这两玩具的名称。
首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保证一定的时间,准备必须的工具、物品,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幼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进行心爱的绘画、泥工、剪纸等手工活动。
最后,鼓励幼儿勇于动手,勤于动手,大胆实践。当幼儿在动手过程中感到困难时,要不带干涉地加以帮助,即不要以轻视的态度加以限制或指责,也不要代替幼儿进行操作,而应鼓励幼儿坚持下去,帮助幼儿了解做不好的原因,启发幼儿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