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民族音乐活动的游戏化策略的建设路径

2015-10-05 14: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 民族音乐、民间童谣活动中的游戏化策略分析
  “自主式体验快乐”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幼儿体会出沉浸在美妙音乐中的感觉,有时能够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这就是让儿童获得体验的快乐,民族音乐的魅力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幼儿通过对音乐的共鸣,和小伙伴之间建立一种友谊,共同回应彼此的感受。如:《手指歌》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是┃€讇砖?┃,后又增加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幼儿的一日活动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求,音乐能够安抚幼儿的心灵,加入音乐的活动能够辅助幼儿建立基本的知识认知体系。
  幼教运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用游戏化的课程教学,令幼儿更容易在不知不觉记忆或哼唱童谣歌曲,例如:教师在教幼儿学唱民谣时,可以边做模仿动物的动作边教幼儿学唱民谣,比如《小老鼠上灯台》,让幼儿在学习唱民谣的同时,学会了模仿小动物,让孩子们表现出一种童真的愉悦、享受了民族音乐之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游戏的话题讨论不再局限于教育游戏开发的传统视角,而是扩大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国外很早就开展了游戏化的教育过程,其原因在于:首先,游戏是由人本身的内在驱动和自发的,儿童愿意参与游戏,游戏中包含了较多的非字画面或符号,对于声音或者音乐的创造和想象也包含在游戏之中;其次,游戏让儿童主动参与其中,从而令儿童沉浸在他们自己的游戏世界中,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将游戏与民族音乐有效的联系起来;最后,游戏的目标是灵活的,对幼儿发展没有任何束缚感。
  2 民族乐器听辨中暗涵的游戏化策略
  幼儿已经可以用少量的语言来将其自身在生活所感知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并且把接触到的事物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儿童的思维模式中存在一种象征转化,即儿童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干扰和转移注意力。游戏也能够起到转移幼儿注意力的作用,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道具的使用,都与幼儿能够感知到的世界形成一定的联系,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营造出他们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小班幼儿民族音乐活动的既定课程中,教师运用节奏的媒介物——腰鼓进行节拍的掌控,民族音乐具有节奏强、动作缓慢等特点,腰鼓的击打能够表现出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在幼儿看来教师腰间的腰鼓就成为了一种意识依托,幼儿借此产生联想,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从而记住两者之间的微妙联系。由于幼儿的语言记忆和表达的功能没有成熟,所以游戏过程中的视觉印象就成了幼儿记忆的重要线索。
  在游戏中,道具是“游戏化”的依托,而探索是“游戏化”的真正体现,这种理解方式便于教师在实际的小班幼儿音乐活动中顺利完成教育过程,游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以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展开,化成幼儿能够理解的声音、画面或动作。在幼儿的意识范畴里,更看重的是教师行为的导向性而不是其依托的物品,两者的重心一般可以单项转移,而不可逆转。例如:同样是在小班幼儿民族音乐活动中,在打击乐课堂上,引导幼儿把吸引力放在打击乐器——小手鼓上,试图教小朋友认识民族乐器。教师开始给每个小朋友手中配有一只小鼓,发到后来,发现教学用的道具鼓量不足,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拿到小手鼓,教师使用另一种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物品代替其他小朋友手中的小手鼓给到最后那个小朋友手中,此刻发现,其他已经拿到小手鼓的幼儿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教师刚刚送出的新物品上,导致对自己手中物品的忽视。可见,幼儿并不在意物品本身的属性,而是在乎教师如何在活动中做出引导,附加给新物品的价值信息是否高于原物品,让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认知,从而对事物产生印象和对价值的理解。所以,对于整个环境或环境中的某个具体实物来说,在幼儿的眼中,游戏活动过程很容易演化成象征性物品的转移过程,让重点物品与民族音乐进行有效连接,这就是游戏或游戏道具带给民族音乐活动教育的启示。
  尽管我国幼儿园的教育仍以组织不同年龄层的幼儿分别传承事先规划好的课程,以灌输简单知识和组织安全活动为主,并且以游戏化的形式开展小班幼儿民族音乐活动到底会对幼儿未来发展产生何种影响也无从考证,但是游戏融入民族音乐活动这一过程定会逐渐凸显其优势,游戏永远不会在幼儿教育的领域消失,幼童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的心灵自由与追逐游戏将是幼儿音乐活动的最终导向,从而积极开启他们漫长而又极其宝贵的学习生涯。
  [1] 潘华东.给孩子创造一个玩学习的快乐天空[J].信息技术教育,2010.10(5):105-106.
  [3]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2(6):189-1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