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因此,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且还肩负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的情感活动向着纯洁、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亲情友谊教育,热爱自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珍爱生命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 德育教育 原则 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情感教育
1.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如都德《最后一课》,从主人公韩麦尔、小弗朗士身上表现出来不愿作忘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情感。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语言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而《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祖国美丽的山河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亲情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教学只是一味的说教,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如朱志清的《背影》让学生感受到如山的父爱。《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而《羚羊木雕》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写了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老斑羚对小斑羚这种浓浓的亲情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令人类震撼。
(二)美育教育
1.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意思是说,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这篇游记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的初春美好景色。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更要注意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人生观教育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这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的形成;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顽强勇敢等品质性格的发展。
教材中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有很多篇。如《再塑生命》讲述了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弱女子,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创造了奇迹。《音乐巨人贝多芬》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追求,讴歌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理想》鼓励学生们树立崇高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奄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中这些脍灸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德育教育,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二、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科书,选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先前哲人,名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理性的启发,针对这一优势,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利用好这些特点,留意德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以求使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全面落实。在具体设计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具体内容,要将每一篇文章或每一节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确立清楚,一篇文章要么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么培养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树立乐观豁达、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才能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德育教育目标。
《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分为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和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
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切忌确立多个德育目标,从而造成德育目标的设计没有重点,目标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例如:教学《斑羚飞渡》就要教育学生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教学《生命生命》就要让学生认识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济南的冬天》除了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以外,就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审美能力。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发挥语文课文的优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许多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如课文《邓稼先》,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的方法,了解“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其人,引导学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如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老师范读,把学生带入课文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忘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语言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2.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例如,被誉为“镭的母亲”玛丽·居里,一生两度获得若贝尔奖,就是这样一个大科学家,却把自己看得如此平凡,她性格温和,热爱科学,她放弃了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是抛弃了一笔财富,在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又如《再塑生命》讲述了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弱女子,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创造了奇迹。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也使我们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会明白,生活永远属于强者。
3.用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例如,《中国石拱桥》就是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令人鼓舞。又如《故宫博物院》介绍了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们的骄傲。学这些课文时,学生可以大声朗读,读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4.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在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着重介绍闻一多先生在争取民主运动中以生命为代价,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被害之后,明知凶多吉少,闻先生仍大无畏的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大骂特务,慷慨淋漓,视死如归。这种民族气节,牺牲精神令我们震撼,同时这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5.语文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建立坚持不懈的恒心,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如在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蕴含并学习的哲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总之,语文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做到“文与道”的有机结合。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只要坚持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把德育教学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就可以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