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发展,无论是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新的教学方法上仍存有一些偏差,尤其在引导学生质疑方面相对比较明显。
一、小学语文课堂质疑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读课文,句子尚未读通,对课文还不是十分熟悉的情况下就急于引导学生质疑。长此以往,便会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而且,这种情形下的学生质疑,往往因为学生没有深入细致感知文本内容,没有足够时间感悟和思考,而此时学生们的质疑往往又是非常肤浅的,这对于促进阅读理解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面对学生的质疑,茫无头绪。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思考时间多了,思维也活跃了,疑问也就多了。但是教师面对学生质疑,面对这些课堂意外生成,尤其是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出现偏离的时候,便显得茫然无绪了。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其实质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这种现状的共性是:学生读书和思考时间都给了,学生也充分大胆地质疑,但是,教师最终还是抛出了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按计划进行教学。为完成事先预定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质疑,甚至课文学完了,学生的质疑最终并没有解决,久而久之,学生思考、质疑的兴趣便会慢慢淡化。
由此可见,如何正确、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善待学生质疑,规避这些“共性问题”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二、融洽师生关系,增强问题意识
所谓质疑,就是指学生对教材进行感知理解后,有了一定的感受和领悟,受到一定的启迪,对教材内容产生了疑问。这是学生学习行为个性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对教材自我判断和评价能力的展示,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使其思维产生矛盾。要努力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然而,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这就需要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首先要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起敢于质疑问难的信心。同时,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因为敢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质疑的胆量和表现力,让疑问的范围和视野扩展,对有疑的地方敢问、愿问,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从而带动思维的发展。
三、依据文本教材,培养质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知道从哪儿入手去质疑问难,怎样把自己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出来,既清楚又不违背原意,什么样的质疑问难是有价值的等等。最终使学生“会质疑问难”。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应依据文本教材来进行,根据小学语文的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好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事实上,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这样既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又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在文中频繁出现,学生问:为什么要出现这么多次?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自然高涨,并能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郭慧.开放性课堂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管理,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