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调适的路径建设

2015-07-24 09: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 贫困大学生现状与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比例为20%,其中特困生的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的比例甚至超过30%,特困生比例已超过15%。
  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在思想和心理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当他们遇到环境、学业、能力挑战、角色、人际关系等的困惑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当今社会所谓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造成了贫困生和其他学生群体生活境遇上的差异。经济条件好、品学兼优的学生,会成为褒奖和美誉的对象,各类奖励和资助接踵而至;相反,那些相对脆弱、孤僻、敏感的贫困学生便遭遇到了诸如责任感缺失、水准低下等多方面的责难。第二,在严峻的现实压力之下,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加之个人缺乏调节能力,他们缺乏信心、迷失自我,不敢去追求成功,主观上便采取消极的态度。第三,随着国家助贫资源的日益丰富,贫困生获助机会的逐渐加大,无形中也加剧了贫困生群体与非贫群体之间的疏离与隔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出现边缘化现象。封闭的交际圈子,加上难以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陷入孤独的境地。第四,对于部分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人情冷漠和缺乏关爱对他们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都发生着深刻影响,他们在成年之后就会暴露出种种问题,尤其是在职业发展和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同时,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他们也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
  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业上和生活上反而取得了比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更好的成绩。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各种心理困境。这些心理问题涉及学生的学习、交往、情感和人格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他们,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疏导、帮助与教育,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另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方面的原因,过度的自卑与自我否定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到了大学阶段,人格特质已经基本定型,同时不良的自我认知也走向极端,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目前,许多研究者特别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不断进行研究,但当一部分都集中于对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与描述,这些研究确实起到了相应的积极作用。但有研究者为强调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的严重性,认为贫困大学生往往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并不断强化这种结果。
  由于当今社会所谓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以及严峻的社会竞争压力,消极的心理特征或心理问题并不是贫困生的“专利”,这些问题可能人人都有。在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经研究发现,如果不再使用或淡化“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这一称谓,而是客观地发现他们身上积极的心理特征或优点并进行积极引导,他们渐渐地就会变得阳光、自信,还会表现出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坚强进取、自立自强等特征,有利于逐渐走出心理困境。
  3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3.1 端正认识,树立信心,全面引导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我认知产生的偏差。解决这种认知偏差,核心是要帮助贫困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不把贫困当作负担,引导他们以(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45页)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展现和肯定自己。
 激励贫困生树立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提高贫困生心理自救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帮助贫困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面对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真正做到“贫而不坠青云之志”。
  3.2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加强各方面的教育辅导
  随着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如果能够针对个体不同的心理状况,在入学时对贫困生进行重点普查,专门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就能够尽早发现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诊断和心理疏导,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救援和帮扶工作。
  目前,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专题讲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贫困生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3.3 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各种人文关怀模式
  建立一种和谐、向上、融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克服困难、走出心理阴影是十分关键的。高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爱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升华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感受到校园的人文关怀。
  同时,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培养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最大限度地改善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的焦虑、内向和孤僻性格。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氛围中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
  学校除了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经济方面的资助手段,也可通过各种渠道组织一定的工作和实践岗位给贫困学生。以我校为例,由贫困生组成的“修车服务队”为教师们提供免费修理自行车服务,按工作时数由勤工助学部门下发工资。每一学期,学校各院系及各职能处室都提供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给贫困生。这些工作岗位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自力更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费用问题。
  大学生终究会走向并报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学校还应有意识地帮助贫困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采取科学方法对其爱好和职业倾向做出初步分析,并予以辅导。同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各种讲座的形式,使他们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行情,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并积极参加各种模拟创业和就业活动,不断地接近社会,从容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4 总结
  国家、社会和高校都应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支持理念,构建各种人文关怀模式,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将对贫困生的支持活动纳入高校育人体系,积极探索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并采取端正认识、弥补心理落差、树立自信心等对策予以调适,切实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贾文华.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称谓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115-117.
  [2] 孔亚琴.高校贫困生工作应把握好三个度[J].江苏高教,2008(1):121-122.
  [3] 姜志红.高职院校贫困生挫折心理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8):144-145.
  [4] 刘佳.大学校园中的贫困文化——Y大学贫困生问题的个案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1(1):106-1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