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中高校贫困生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压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内因是主导因素,是贫困生就业难的根源。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继续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1]本文从高校贫困生的内因着手,寻求缓解他们就业压力,实施就业援助的途径。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现实表现
据教育部的权威统计,2010年我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3%[2]。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在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毕业生总数基础上激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意味着今年将有超过145万名的贫困生大学生就业,就业竞争空前激烈。随着结构调整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整个就业大环境对人才标准和素质能力产生重大影响,而高校贫困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约束,就业难问题与非贫困生相比更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就业行业和地域相对狭窄,某些贫困生将就业作为摆脱贫困的最后机会,将高薪、体面作为衡量就业优劣的首要因素,不愿意下基层,到西部地区或者艰苦行业就业,担心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无颜面对家人“光宗耀祖”的期盼;二是就业发展空间受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出国、考研和创业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急于改变窘迫的家境,早日走进社会,早日回报家庭,盲目就业导致职业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发展前景不佳,甚至使贫困延续。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外因主要包括:国家就业政策缺乏对应的就业保障措施,没有形成灵活的就业机制和有序的人才预警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不匹配,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高校贫困生有针对性的细致的内容;社会资源匮乏,在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势单力薄。
外因是客观存在的,对高校贫困生来说,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改变。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高校贫困生必须提升自我素质与能力,改变自己,这是改变目前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造成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价值观偏差。高校贫困生在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与非贫困生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的择业观相对比较保守,思想包袱较重,迫切需要找到有较高收入的工作,过于追求工作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价值。职业定位不准确,择业期望过高,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导致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差。
2.综合素质不全面。绝大多数高校贫困生来自农村,上大学前综合素质培养较少,进入大学后往往是学业困难高发群体,导致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上,文体活动特别是需要财力支撑的课余活动很少参加。因此,他们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不强,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机会较少,沟通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高校贫困生的求职应聘,同时也影响职业发展潜力。
3.心理问题频发。有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复杂多样。高校在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重“经济资助”轻“心理资助”的问题,而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压力、学业压力、环境不适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因素产生心理上的重负,导致出现自卑、焦虑、抑郁、孤僻和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影响正常的在校生活,被迫退学或休学[3]。
4.就业竞争能力较低。某些贫困生仍然延续中学的观念,以学习为导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难以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同时,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很少考虑以创业和出国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继而往往忽视自己在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与提高。
三、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路径探析
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不仅有助于高校贫困生成功就业,有助于完善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率,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下大力气从贫困生的职业价值观、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四个内在因素着手,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效率,是实施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的重要路径。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目标引领作用,引导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是理性信念教育,教育贫困生正确看待“贫穷”和“苦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只有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实现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价值;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是当前时代精神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培养贫困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转变“铁饭碗”的观念,鼓励他们多渠道多形式地就业;三是诚信感恩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教育高校贫困生,“不以穷耻,不以富荣”,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诚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比赛、义务支教、关注智障群体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感恩社会、帮助他人、提升自我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发挥自己“辛勤劳动、诚实守信”的特长,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地区就业以回报社会和国家,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一方面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在设置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时要注意劳务型和智力型岗位并重,让贫困生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实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比如实验室用工单位为贫困生提供参与导师重大课题科研项目的机会,多媒体等设备管理部门为贫困生开展设备维护、基本管理等知识培训工作,为他们将来就业增加“砝码&rd
quo;。同时,尽量提高岗位酬金,吸引更多的贫困生在学校参加勤工助学岗位,而不是走出校园去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纯体力的兼职以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第二,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让他们在参加各类校园活动中,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生参加高数竞赛、化学技能大赛、专利申请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增强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并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困难补助等评价过程中适当向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各类竞赛的贫困生倾斜,注意保护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3.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室和班级心理气象委员等多渠道,重点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贫困生悦纳自我,努力超越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贫困生虽然客观条件不如其他同学,但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生活经历、待人接物成熟度等方面的长处,并鼓励他们发扬这些优点。同时指导贫困生在树立目标时谨慎选择,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努力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功,也会增强自信。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种种心理问题时,不能讳疾避医,应寻求心理咨询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寻求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上的安慰。在校园里树立自立自强的榜样,并将这些榜样带到贫困生的身边,用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相信自己靠自己的奋斗和创造,完全可以成为成功者。
4.提高综合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针对每位贫困生的特点实施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指导与大学生涯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定位自己的理想岗位,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行为态度、职业素养和职业特质等方面的训练,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质量;第二,帮助贫困生牢牢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实习机会,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同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生,善于发现贫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将贫困毕业生的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向对口用人单位公布;第三,积极拓宽贫困生就业信息渠道,指导他们利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好各种网络和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http://news.qq.com/a/20100816/000079.htm2010年8月16日.
[3]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年第1期(总第223期):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