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教育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课程改革理念
论文摘要: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是:立足于现代人格培育;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要拥有专业的教师队伍。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为我国更多的地区和学校在更深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我结合对《纲要》的体会及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就学校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现代人格的培育
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人的一生发展,21世纪的学校更关注人格的健全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它追求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基础,塑造一代新人。他们不仅要适应社会,而且要建设性地改造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呼唤人的现代化。
现代人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心理学家英格尔斯在对智利、阿根廷、以色列、印度、尼日利亚和孟加拉国6000多人的调查中发现,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中,但现代性强的人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等方面有十分相似的特征: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时刻准备迎接社会的变革;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有计划性了,尊重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等等。Www.133229.CoM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二是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
现代人格的特征之二是独立性。现代社会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体。正是基于这种独立性,每个人才体会到各自的自尊感和生命的价值,人格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当然,人格的独立性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自我封闭,而是以积极的社会适应为前提,具有理智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现代人格的特征之三是创造性。现代社会需要人民激发更大的创造力,以建设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创造力从何而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动力是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因素。爱迪生只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小学,是探究事物的浓厚兴趣使他进行了伟大的创造发明。基于上述出发点,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立足于现代人格的培育,以更好地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二、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发展潜能。[3]这几项基本任务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主要体现哪些方面呢?
第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思维是智能的核心,所以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目的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第二,要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抓住四个方面,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任何有成就的人,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和专业,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产生无限的热情,这是勤奋的重要动力。因此,应当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某种能力的契机来培养。前一段时间教育界出现的“快乐教育”、“愉快教育”等,尽管分歧很大,但是都有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就是从发展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是值得肯定的。对智力与能力有明显作用的性格是勤奋。“天才等于勤奋”,这是十分有道理的一个“等式”。勤能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勤能补拙,克服心理能力上的种种不足。教师抓住学生“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加以有目的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强化训练,可使学生形成“勤奋”的习惯。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呢?首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我一定能教好学生。”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信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很少有人怀疑下述观点: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或者说,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很明显,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其次,确定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育观念和信念,来自其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动力,而且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教师必然具备这种期望。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拥有专业的教师队伍
学生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指示,还需具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及较强的心理调节、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用教师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灵,用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而且要不断加强自身伦理和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专业化培训及专业化训练。在专业培训方面,进行案例实践和研究,是加速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心理辅导人员不仅要有理论,而且要有技术,技术需要通过个体的经验转化而来。这就如同医生,医科大学毕业只是说明受过医学专业背景的教育,而要真正成为一个医生,就需要多年的临床实践。案例研究,不仅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按照严格的心理评估、诊断和干预方法解决当事人的问题,而且要对案例进行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辅导技术,为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国良.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0).
[2]董群朴.论人格的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1,(9).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5]钟志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c].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汇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