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心理学论文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15-07-29 09: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大学生这个群体承受了来自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且往往因此诱发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类型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新生适应环境困难,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不能与他人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遭遇困境时,不能适时地调节和控制情绪,倾向采用极端方式解决;心理发展状态不符合年龄特征;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害怕走向社会;等等。这些不仅影响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正常工作交往等。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分析
  一是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处于“心理断乳”关键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求知与辨别能力、竞争与求稳等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
  二是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比有很多不同,注重自学,注重全面能力,强调素质;而大学又是一个高层次人才的聚合地,中学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可能要失去曾经的拔尖地位,不免要有心理落差;集体生活更需要处处协调,不能随心所欲,时间、卫生和生活习惯都在产生摩擦。凡此种种,都易导致新生患上“新生综合症”。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正规的关键之一。除了继续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常规工作,笔者以为,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1.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心理状态。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的认识偏差,缩短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真正融入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课。
  2.优化校园环境、创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借助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既包括课外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也包括学校制度、精神文化。”[1]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偷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不仅起着氛围影响作用,而且也是塑造大学生人格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无论是广度还是力度都非常强大,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调适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选择和行为导向:其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精神,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则可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完成对自身的人格塑造。其二,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律性人格,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积极参与才能把校园文化所承载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并在其心理结构内发挥有效的调控作用。
  3.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试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师资队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员。
  4.依靠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向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服务,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具有独特其的优势:一是即时性——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心理知识方便快捷;二是广泛性——网上提供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三是渗透性——网络这一载体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其隐蔽性强,气氛轻松自由,更易被接受,因而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更真实客观地表露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找出心理症结,因此相应地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予以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充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才能做好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启先, 易法建.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6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