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出现了许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留守学生的现象。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这些学生留在户籍所在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在农村,留守现象非常普遍。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7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000多万,比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的数量翻了一番。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28%,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中,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将继续攀升。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2.自卑心理障碍;3.寂寞无聊心理;4.逆反心理;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危害。
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Www.133229.CoM更有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与祖辈因代沟而缺少沟通,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由此产生的不良品行危害孩子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做出违法犯罪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
2.虽然父母和监护人对子女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态度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也都表示喜欢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
3.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1.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据调查,留守学生中48.4%的学生成绩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辍学。虽然教师的关注、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抵消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当教师知道他是“难以管理的”,就听之任之,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社会原因。
1.留守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2.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由于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和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四)自身心理特点。
1.个性特征倾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他们不愿与人交往,生活在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
3.越轨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四、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完善学校相关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弥补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通过宣传使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首先,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其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仅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总之,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