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综述了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全面心理咨询和针对性的专题教育相结合,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后,论述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abstract: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in technical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brings an austere challenge to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bove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such as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campus; enhanc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nnecting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ith individual one, setting up a platform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leading the studentshaving self-education. at la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afeguard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afeguard system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通知,今后在高等教育中,高职生应占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wWW.133229.cOM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速突起。近几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达到258万人[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生已经接近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重视,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许多高职院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感到课难上,事难管,而且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误区。例如,高职学生的求学动机、学风养成、角色认同、情感困惑、成就抱负等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校,学校也因此进行了大量的转化工作,有的针对性地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还配设了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指导,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正确认识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相应的对策对于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高职院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总体上来说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落实不力。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隐患
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比较高。一些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一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里,两年内就有十几个学生因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休学或退学;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2]。而对于高职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来说,问题更突出。徐炳谦等对河北某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3]。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张敏、蒋希等使用scl-90量表和自编问卷,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二年级的362 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是困扰高职护生的主要心理问题[4]。陈启山、温忠麟使用scl-90对广东某高职院校187名毕业生进行调查,也有类似的发现[5]:高职大学毕业生有轻度不良健康问题的占21.9%,主要表现为强迫(45.5%)、人际敏感(41.7%)、偏执(33.6%)、敌对(29.9%),较低的为恐怖(15%)、躯体化(10.7%)。有轻度不良健康问题的学生检出率较高,最高高达45.5%。近期,邱开金使用随机抽样法对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的797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6],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进职业院校学习是学生本人意愿的为43.8%,由父母决定的占20.1% ;选择就读职业院校的关键因素是“升学考试成绩不好”者约占50% ,认为“进职业院校读书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热爱所学专业者仅占29.8%;26.5% 的对完成学业“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这表明,高职学生进职业院校学习有“先天不足”的因素,如主体的学习期望与现实矛盾大,使职业认同(或角色认同)度低,影响了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厌学情绪大;读职业院校认为是“无奈选择”,学生“伤痕心理”较重,信心不足,成才期望值低。研究同时还发现,高职学生中心理承受力脆弱,同学间相处不和谐(占47.6%),心理发展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也不是少数。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心理问题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渐进性,而我们常常错误地估计“有心理问题者毕竟是极少数”,没有特别明显的反常行为便难以被觉察。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实质性地疏导,导致问题积蓄越来越多,这无异于为日后埋下了一颗“隐形炸弹”。而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认为它是软任务,只要保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无所谓。
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认识上的误区则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应该把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的思想高度,“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7]。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落实环节有诸多问题,成效不明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主要问题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调,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途径单一,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等;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跟踪不及时,针对性不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和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活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
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求各方面协调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心理和谐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家庭、同学、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
首先,学校可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如开展团体远足踏青、书法比赛、知识竞赛、运动会、文艺联欢、登山采风、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从活动中感触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愉悦,开阔心胸、培养情趣,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培养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不仅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在情绪上做到自我疏导。
其次,重视校风、班风建设。幽静的校园、优美的环境和文明端庄的言行自然会让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严明的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同时,要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或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与一般课的教学不同,它属于活动课程,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而是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有趣的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和训练,如,自信心、情绪控制、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就业心理调适等。重点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上下工夫。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如:采用情景式、讨论式、模拟式、现场咨询式等多种方法,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如人际交往训练、心理放松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对抑郁的合理认知技术训练、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训练、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等。在课程考核环节,多采用案例分析、自我剖析、心得体会、心理调研等方式,通过手抄报、实践活动和讨论答辩等来进行。
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位教师都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心灵,创设民主、平等的教书育人氛围,这不仅能增加信任,增进沟通,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三)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重点的专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