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绩效评估考核组成员,通过五个县级培训团队培训项目的学员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对培训管理、培训团队、培训方案、培训过程的满意度比较高,但对培训环境的满意度比较低。评估困惑的是,为何乡村教师还对大学的培训环境如此挑剔。经过访谈认为,这是一个心理期望与实际环境之间的冲突后果,也是一种培训抵触情绪的合理化宣泄。同时,对专家讲学过度理论化的评价,也是一种职业倦怠与自我不满情绪的反映。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职称晋升机制,提升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期望。同时,强化专家与学员的深度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可选路径。
关键词: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满意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作者:武文静,张海钟,胡伟斌(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国培计划”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培训了一批又一批骨干教师。但由于培训规模较大、主要驱动力源于上层机构或者组织[1]等原因,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的组织过程中严格控制,以预防问题的产生,也需要培训绩效的第三方评估,从受训学员角度出发,找到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兰州城市学院2015国培项目第三方评估过程简述
学员满意度的高低是考核承办单位进行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培计划承办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委托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对中西部教师县级培训团队置换研修项目展开自评工作,就整个培训的合理性进行校内第三方评价。
中西部教师县级培训团队置换研修项目培训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为期一个月的理论知识提升。其次是跟岗学习,在实践基地中小学,作为影子教师跟岗见习。
再次是返岗实践。最后再返回理论培训班进行总结。根据培训内容,此次评估的具体方法包括:第一,理论培训阶段以及项目总结阶段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第二,个别访谈;第三,听取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第四,查验反映项目实施过程和绩效的各种文献、资料和成果等;第五,对整体培训情况分维度进行专家评分;最后综合以上结果形成考评结果。评估指标主要从培训的组织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培训团队、后勤保障、经费管理等方面提炼。
二、初中语文教师县级培训团队研修等5个项目问卷调查分析
作为满意度评估的主要方法,问卷调查为我们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一手数据。调查所用问卷参考西北师范大学评估问卷,根据具体培训项目修订编制而成。评估过程中,首先对问卷信效度进行了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果显示,问卷的标准化Cronbach’sα系数值为0.948,说明该问卷信度很高。
由于问卷并不是首次施测,所以运用验证信因子分析方法对每个测量维度进行效度分析。培训课程相关题目为2~6题,其KMO值为0.87,bartlett球形检验731.68***,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5.21%(见表1)。
表1培训课程相关题目因子分析
培训方式相关题目为7~11题,其KMO值为0.828,bartlett球形检验536.99***,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6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8.21%(见表2)。
表2培训方式相关题目因子分析
培训团队相关题目为12~15题,其KMO值为0.75,bartlett球形检验417.49***,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68%(见表3),说明该部分效度较高。
表3培训团队相关题目因子分析
培训环境相关题项为16、17题,其KMO值为0.50,bartlett球形检验54.49***,说明数据基本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44%(见表4),说明该部分建构效度较高。
与培训管理相关的题项为18~20,其KMO值为0.695,bartlett球形检验347.04***,说明数据基本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8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65%,说明该部分建构效度较高。
表4培训环境相关题目因子分析
与培训效果相关的题项为21~28,其KMO值为0.923,bartlett球形检验1407.65***,说明数据基本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46%。
为方便纵向跟踪分析,本问卷共发放两次。第一次发放问卷是在理论培训的最后两天,共发放问卷202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第二次是在培训末期的总结阶段,共发放问卷180分,回收有效问卷149份。
第一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对第一个问题“截至目前我对本次培训的总体感受”表示“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比例在83.3%,由于第一次问卷发放是在理论培训结束前两天,所以数据主要反映学员对理论课程的满意度。第二次表示“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比例为71.8%。我们对满意度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F值为7.982**,前后满意度差异性显著。学员对整体培训的满意度比对理论培训的满意度低。我们认为,整个培训完成后学员对培训整体安排有了全面的认识,满意度数据更为客观和理性(数据见表5)。
表5总体满意度对比表
注:1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不同意”,5表示“非常不同意”
通过各维度的满意度题项统计,可以看出两次调查与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团队相关的题目中,认同培训课程合理,内容合适的比例(“非常同意”与“同意”相加)都在70%及以上。但除了第六题“课程设置贴近一线教师实际,课程内容实用性强”。表示“同意”以“非常同意”的比例有所上升,第五题“本次培训将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能力等模块课程安排合理”没有变化以外,其余题项比例都有所下降。
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调查,都可以看出第17题“本次培训的住宿场所整洁、干净、便利”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很低,第一次调查的比例为41.9%,第二次仅为27.5%。有半数及以上的学员认为住宿场所不尽如人意(数据见表6)。
相比于培训的内容、管理等方面,大家认为本次培训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关培训效果的题项中表示“提高非常大”和“提高比较大”的比例相对而言较低。但第二次调查中表示培训效果“提高非常大”和“提高比较大”的学员比例要高于第一次调查。说明学员们能够认可“跟岗见习”、“返岗实践”等后续培训安排带来的收获(数据见表7)。
数据统计显示,总体而言,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比较高,能够认同承担项目的学校在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方式、培训团队以及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但认为提供的培训环境,尤其是住宿环境比较差。纵向来看,随着培训的深入,学员们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对课程设置、培训管理等方面的评价趋于理性,满意度下降,但对培训效果的主观感知也随着培训的深入而不断提高。
三、国培项目受训学员环境满意度问卷及访谈结果辨析
数据统计显示,培训环境的满意度非常低,将该维度题项均值与其它维度题项均值进行两两对比,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数据见表8)显示,“除了培训效果——培训环境”的检验不显著,其它配对对比结果都显著。表明学员对培训环境的满意度与对其它维度的满意度有差异,即明显低于“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的满意度。
问卷调查最后设置了一个开放式问题:“您对我们今后改进研修(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是……”通过统计和文本分析,该题目中学员提出的意见主要总结为:1.希望能有更多有经验的一线教师与学员沟通交流、培训教学技能、讲解教学技能、进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培训首席专家以及高校专家缺乏中小学教学经验,课堂理论性、知识性内容过多,不能引起足够的学习兴趣;3.教学时间安排过于集中,每天学习时间过长,违背教育规律,有的教师授课连续讲课中间不休息,违背认知心理学规律,使得知识不能很好消化等等。该题目中反映次数最多的也是住宿条件问题。在两次调查的355有效问卷中,共有284位学员填写开放式问题,其中,如“住宿条件需要改善”、“希望能够改善伙食条件”等涉及到食宿环境的有155份,比例为54.6%,说明学员对培训环境的满意度非常低,这与问卷调查中客观题目数据统计结果一致。
根据学员反映的问题,我们与培训项目承办院系的主管人员进行座谈。就住宿条件而言:所有学员住宿统一安排在本校学生宿舍内,宿舍提供基本生活用品,伙食也是与本校学生相同,食堂提供品种丰富的一日三餐,同时每位参训学员享有用餐及交通补贴。我们认为承办单位提供的住宿条件能够基本满足学员生活要求,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员表示不满。
表6各维度满意度对比表
注:1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不同意”,5表示“非常不同意”
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我们在每个培训班找5-10位学员进行了访谈,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想法和意见,同时试图找到学员对培训环境不满的原因。访谈过程中,也有很多学员提出培训过于理论化,与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接受能力差距过大;培训食宿条件需要提高等问题。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员对“培训”的理解有误:理论上讲,“培训”是个体职业发展中获取理论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从而改善工作绩效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被选为培训对象的乡村教师一般认为参加培训是一次奖励,是“外出参观考察”,并不需要付出努力。当培训课程难度提升,实际情况与之前的心理期望形成反差,培训的抵触情绪通过对现实环境的不满得以发泄。同时,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所带来的课程内容往往主要用于解读教育学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且基于先进的教学设施,这与比较落后的乡村教学现状差距过大,乡村教学设施不完善使得一些教学方法难以落地。这种巨大落差使得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上升,对自我职业状态表示不满。
表7培训效果满意度对比表
注:1表示“提高非常大”,2表示“提高比较大”,3表示“一般”,4表示“提高比较少”,5表示“没有提高”
表8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四、职后培训环境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心理学分析与解决途径
乡村教师对“培训”的错误认知以及职业倦怠等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我国教师聘任制度的“终身制”形式下,教师的可替代风险低,且乡村教育条件较为艰苦,能够参与竞聘到城市发展的职业通道较少,这使得乡村教师竞争压力小、自我发展意愿不强。不能引起他们积极参与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动机。
其次,西部地区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不能跟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受训者找不到将所学先进教学理念与乡村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因而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最后,受训学员往往急于从培训中找到提高教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方法的前置理论逻辑,他们普遍不愿意理解“为什么”,只愿意学习“是什么”,而培训的课程设置则是先以理论进行引导,再进行实践方法教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作为改善的途径。
第一,强化专家与学员的深度沟通。继续教育与全日制学历教育不同,它要求培训要与受训教师的基础和实际工作需求相一致。专家若能深入一线,走进乡村中小学,与学生沟通,与教职工交流,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了解现实情况。从而站在受训者的角度进行课程内容设置。
第二,改善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特别是职称晋升机制以及职业发展通道,从而提高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期望。乡村教师表现出的倦怠,根本问题还在于职业发展需求不强,有效的制度往往是行为的驱动力量,所以提供晋升发展途径不失为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