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任务,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我校应用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三年的学科建设,对于如何在中医院校更好地建设应用心理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突出学科建设的重点、凸显专业的特色。
一、前言
心理学作为探索心理活动规律和现象的科学,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和建设的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21世纪,社会各界更是迫切需要大量复合型、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中医院校设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产生的并随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占据心理学界统治地位的却是实证心理学。不仅如此,西方心理学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它解释的对象更适用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背景中的人类心理和文化现象[1]。所以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要以中医院校为依托,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探索、归纳和总结中医药所承载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心理学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挖掘并建立具有东方文化的心理思想,积极主动地为心理学专土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学科建设有利于促进专业的发展
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科建设始终被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众所周知,学科建设的高度决定乃至代表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可以说,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的好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的标志,与此同时,在高校二级学院里加强学科建设也是提升办学实力的系统工程、重点工程、创新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工程[2]。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2006年开始积极申报医学心理学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医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2011年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在专业的不断调整和发展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紧密相关,专业建设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长足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应用心理学专业在高等学校日益普遍化,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是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3]。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要想在与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的竞争中获胜,不仅要加强专业的培养质量,而且要重视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教学。学科的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材质量工程发挥促进作用。
2. 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力量
要想建立一支职称比例合理、学历水平高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不能仅靠给予高待遇引进人才,更主要的是依靠教师的工作环境去留住人才。然而,在学科的建设中,不仅使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水平迅速成长,而且在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也提高了学历结构和职称比例。学科建设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3. 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学科建设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提高和改善科学研究环境,主要表现在提高实验研究的条件和加强研究基地的建设。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科研团队创造出高水平的论文和论著;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也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优化科研团队的结构,提高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改善实验基地条件和科学研究环境[4]。
4. 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学科建设是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在学科建设中密切关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通过学科建设,努力办出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
三、加强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策略
在学院院领导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应用心理学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和实力,但和国内一流的应用心理学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学科的建设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关于如何在中医院校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应用心理学学科,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
加强学科硬件建设。积极争取学校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重视心理学科研实验室的筹划和建设,注重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的基础条件建设,努力改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购买心理学前沿的图书资料,购置用于心理测评的心理量表。
加强学科软件建设。以科学研究的思路来推动学科建设的创新,注重实证研究,加大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科研力度;以科学研究者的姿态和视角去思考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制定和健全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工作效率。积极努力建设校级和省级心理学专业网络视频公开课,打造优秀课程,按照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中学科团队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优化科研团队的结构,提高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去校外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知识结构;鼓励学科老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激烈老师们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注重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培养,弘扬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2. 突出学科建设的重点
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要认清学科基础建设与重点建设的关系。尽管2008年医学心理学专业开设招生,但是,2013年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才建立起来,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起步较晚,在这三年的建设里,其学科发展既要全面稳步地向前推进,又要兼顾到对学科建设的重点实现突破。
学科方向的凝炼。稳定的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学科的建设方向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有所整合。在学科方向的建设上既要凝练整合又要开拓创新。在凝练学科方向上,要汲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建设思路,不能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
学科基地的建立。校外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要积极主动构筑与医院的临床心理科、心理咨询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系,建成5—8个相对稳定、联系紧密的应用心理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基地。要秉承“开门办学科”的理念,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各界的合力来共同建设应用心理学学科,提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学科建设的生命力。
科研项目的提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衡量学科建设的标准,不但是研究项目的数量,还有研究项目的质量水平和服务社会的功效。因此,要增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心理学科研项目,积极主动地开展社会性、应用性的心理学研究。
3. 凸显专业的特色
综合院校、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对于应用心理的学科建设有着不同的建设思路。以中医院校为依托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突出特点就是要有中医特色。主要表现在:
交叉学科的创新融合。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当前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应用心理学学科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就是将心理学原理和技能应用于其他领域,其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学学可以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中医院校中,可以与中医学交叉融合形成中医心理学、中医情志病学等具有医学特色的专业优势。
学科方向的与时俱进。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与时俱进,注意把握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学科方向的凝练更要有前瞻性,在建设优势专业的同时,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市场需求。
学科特色的协同创新。特色就是各高校学科建设的竞争力,学科建设的特色决定了学科建设发展空间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学科特色就是市场的占有力,特色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力。应用心理学作为我校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需要学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学科建设特色,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总之,学科建设是高校里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三年期满的时期,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学科发展做好规划,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找准学科建设的基本定位,整合学科方向,夯实学科基础,优化学科队伍,凸显学科特色,把应用心理学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学科。
作者:潘玲 来源:中文信息 2016年3期
第2篇:浅谈腐败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产生腐败的社会心理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性的全面张扬和“解放”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动因。腐败从心理上说,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性的非善良因素的恶性膨胀。心理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后天无法改变的,也不是完全由客观环境决定、个人无力抗拒的。它是腐败主体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外在诱因包括微观社会环境,即与腐败主体在各个方面保持着长期而密切联系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中观社会环境,即以腐败主体的交际圈为范围,包括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同乡、邻居等;宏观社会环境,指一定时期的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比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风气不正,监督机制乏力,使得少数腐败分子得不到及时查处,即使查处了也是不痛不痒,有的甚至边查处边升官;而一些清正廉洁的干部却往往吃不开,被斥为没本事。
1.1贪婪心理
有些人从小打小闹开始,贪污受贿达到一定数额后,贪欲已无法控制,有的受贿多达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仍感到不满足,聚敛金钱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心理。违纪违法金额高达100多万元的浙江省台州市原市长孙某一次收受一笔美元后,竟与妻子两人坐在床上一张张地数着、欣赏着。
1.2失衡心理
许多现职领导干部认为收入与贡献不相符,有的甚至与企业主、大款、外商、发达国家公务员盲目攀比,心态严重失衡,认为通过手中权力谋取一定利益“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一些过去曾取得过“政绩”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得到的太少而失去的太多,想趁自己还有职有权时捞一把。
1.3集体安全心理
在近几年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犯罪案件中,串案、窝案越来越多,关联犯罪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参与串案、窝案的腐败分子中,有一种较普遍的集体安全心理。往往以某个企业为核心和纽带,当地一些党政领导和海关、边防、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一些非法运作的企业经营者结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集团,或称之为“圈子”,圈内之人对“圈子”有一种安全依存心理,认为只要大家相互保护,上不怕组织调查,下不怕百姓举报。
1.4侥幸心理
一些人在腐败犯罪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法不责众,东窗事发者是倒霉,撞在枪口上了,或者“大意失荆州”。相当一部分犯法犯罪的领导干部自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组织不知,群众不知,风险小,保险系数大。一旦事发被查处,不从内心反省忏悔,而是自认倒霉。
1.5消极从众心理
随波逐流是引发腐败较为普遍的心理。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处在中层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在集体腐败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腐败的危险性,主观上并不想参与,但因种种利害关系,“无可奈何”,混迹于腐败分子之中,同流合污。一些行贿者在给某些领导班子成员送红包时,一旦遇到拒收者,就声明“其他领导都收了,就看你的了”,拒收者往往因担心班子其他成员对自己不信任,只好随大流。
1.6尊敬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送礼的方式来表示尊敬。这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本无可非议。但一旦这种活动介入政治生活,界限就模糊了。如果拿国家、集体的钱财来表示尊敬,就不是一般的送礼问题了;即使拿个人自己的钱财来对领导干部表示敬意,弄得不好也会形成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违纪违法。
1.7寻求保护的心理
行贿者的基本动机是寻求保护和支持,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一些行贿者或为了寻找靠山,背靠大树好乘凉,或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以求出人头地。“怕吃亏”的心理。一些领导干部原本靠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干出了一定的成绩,但看到那些跑得勤、送得多的平庸之辈比自己升得快,心中失望,于是也耐不住寂寞,加入跑官买官者的行列。
2腐败的社会心理救治
腐败个体的心理历程,大都有一个从启蒙、试探到被动参与再到主动出击甚至疯狂的渐进过程。在启蒙阶段,每个腐败分子都有无形或有形的“引路人”,耳濡目染,由看不惯到渐渐习以为常。在试探与被动参与阶段,由于有人试图用不正当手段来交换他的权力,千方百计与他“联络感情”,其计之巧,简直令人防不胜防。他也被动地参与一些请客受礼或收受少量金额,大打“擦边球”。当然他内心是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但只要一直“平安无事”,则慢慢心安理得,甚至不如此反而不习惯了。这是一种心理的适应过程,一旦适应,就会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模式因此,进行心理教育和救治,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需要、信念、能力、性格等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对防治腐败十分重要。
2.1理想信念救治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追求,以及对理论真实性和实践正确性的确认。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持久的活动动机。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确信。人一旦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发生怀疑和动摇,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精神支柱,就可能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持久、扎实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应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深化理论,提高认识,以坚定公职人员的崇高理想信念。为重实效,理论学习必须抓紧、抓实、抓牢,要正规化、制度化、定时定点定人集中学习。要将政治理论水平的考核作为公职人员晋升、评职、奖励的硬指标,要改变理论学习形式化、业余化、不稳定化的缺点,使其牢固树立公仆观念,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发扬民主、主持公道、廉洁奉公、勤政敬业、遵纪守法、依法行政。
2.2品格意志磨砺
品格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并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其作用在于促进个体完成行为动机的斗争。如何处理行为的动机斗争,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意志水平。品格高、意志强的人解决动机斗争的原则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强的品格意志是抵抗不良行为的重要心理屏障。心理学家范德尔(Funder)研究发现,抗诱惑力的强弱与性格特质有关。抗诱惑力强,其性格特质主要有慎重、注意、理智、合作、专心,由此可见,在塑造公职人员的性格时,要注重培养其积极的性格特征,以明确其目的性、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英勇、镇定、纪律性等,从而增强其抗诱惑力。
2.3自我教育复苏
自我教育是一种对自己品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以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教育方法。其心理基础是心理素质中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它具有自觉性、自主性、自教性、内控性等特点。是以高扬主体自律精神来塑造完善自我,在反腐倡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公职人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就是自我教育力度不够。自我教育的复苏,是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公职人员的自我教育包括:自重,即尊重自己人格,珍惜自己名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坚持为“官”之德,掌权为公,服务于民;自省,即按照社会要求或模范人物的言行经常进行理性反思;自知,即严格解剖评价自己,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错误。
2.4个人需要调控
需要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反映,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即有机体的活动总是被某种需要驱使着,欲望的不满足是激起有机体活动的普遍原因。当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因极度贪婪时容易产生腐败行为,所以要防止和消除腐败,必须对个人需要进行合理调控。首先,要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合理需要。其次,培养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一种内化了的优越标准的成功需要。
作者:邢文艳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