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关于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2015-07-04 09: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 人性观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认知学派
  论文摘要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Www.133229.cOm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因此应该压抑自己的本能,弗洛伊德一方面主张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他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怜,人简直与野兽一样。
  弗洛伊德的这种带着生物动力论痕迹和悲观的认为人性本恶的人性观深刻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发展。在弗洛伊德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逐渐抛弃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的人性观,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了。
  
  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这一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他们认为人的每一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因素,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上,否定意识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空白,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获得的,并且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性的,只能对环境做出反应,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行为和性格是学习的结果,而人受外在影响的制约,人的行为能通过正面或负面的强化得以塑造,由此可见,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染白则白,染黑则黑,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是中性的。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华生对人作以非人化的处理,假定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不同,人生来便有一定形式的生理构造。有了这样的构造,人生下来时就以一定方式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并称之为“非学习的行为”。行为主义者否认“本能”的概念,不承认诸如心理特质或倾向之类的东西,他们认为所有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瞬间是没有任何倾向性的,一切发展变化都决定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学习。在他看来,人不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群体,人的个体性消失了,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自我调控能力,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其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尊严和价值统统忽略不计,人都被环境所控制,为他人所操纵。
  华生曾说:“如果给我一打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我将保证从中随机抽取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也可以培养成乞丐或盗贼,尽管其才能、嗜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祖先的民族不同。”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行为学派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可见行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人格特性也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只要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就能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从而就能够塑造或改变人性。

  三、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性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是“性善论”,认为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自我实现等积极方面,人是一种“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存在”。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善的。他相信,人由其物种所决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些独特的特征,人的基本特征不是敌意、破坏、反社会或者邪恶,相反,人的基本特征是倾向于创造,具有建设性,以及需要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人类的机体智慧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本身趋向和谐完美,人能够“持续不断的成长”。虽然他也承认人可以为恶,而且常常为恶,但他强烈地认为,那不是人的本性的反映,是由于现实世界中对人类的需要加以控制,才能使人表现出“恶”来。他说:“我不赞成那种认为人是非理性动物,对于他的各种动力如果不控制,就会导致他自身和他人毁灭的普遍流行的观点。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很强的、敏锐的、有条不紊而又具有复杂性的,并推动它的机体奋力获取目的的活动。”
  人本主义学派学者认为人性是不断发展的,自我实现是人生永恒的追求。他们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动力论和性恶论,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是能够自主的,能够进行自我选择的,他们相信人类有机体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能够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在自我实现的动机驱使下,人就会认识到自己的最终责任,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去发展和完善自我,人性就能不断地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人本主义者还重视人的自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他对自己的看法而定的,而人的自我概念是透过他与环境相交而形成的,特别是通过与环境中所出现的重要人物相交而逐渐形成的。
  
  四、认知学派的人性观
  
  作为现代心理学流派之一的认知心理学始于二十世纪的50年代,它是心理学与其邻近一些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该学派的主导思想是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认知学派强调人具有生物性的、先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人有保护自己、快乐、思考、爱、与别人沟通,以及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守旧、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美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成长的倾向。人都可能犯错误,这是正常的现象。人的困扰和心理问题是由于人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不合理的信念,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进一步制约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其他的外在的因素。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人可以选择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去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从而避免让自己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能够把生活中的困扰减少到最少。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四大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观点,弗洛伊德打开了认识人性深层之门,华生指出了环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马斯洛让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才是人类行为真正的心理驱力,罗杰斯则提出人的基本趋向的方向总是向上、向前、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地,等等。这些大师的理论令我们惊叹人性之伟大与希望,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寻找答案,相信只要有人存在,答案就会续写下去。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