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行为主义 心理分析 人本主义 人性观
论文摘要: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不同的心理辅导理论,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并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性观,指导和影响各自的辅导过程。现分别探讨行为学派、心理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以求较直观地比较三种心理辅导理论的不同人性观。
心理辅导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帮助人的科学,它的服务者和服务对象都是人。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理辅导虽然谈不上是战争,但也需要辅导双方共同努力去解决当事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因而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具体的心理辅导个案中,辅导者和当事人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但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存在许多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经过概括整理就形成关于人的认识理论,即我们通常提到的人性观的概念。心理辅导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辅导者如何理解人不仅决定了他的辅导理论,而且决定了他的辅导方法。不同的心理辅导理论中,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以下分别探讨行为学派、心理分析和人本主义学派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一、行为学派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辅导是以学习理论和行为治疗理论为依据的心理辅导,认为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主张将心理辅导的着眼点放在当事人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事人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使问题行为的变容、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因此,行为学派的人性观也就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其基本观点如下:
1.否认“本能”的概念
人类是一种动物,生来便有一定形式的生理构造。WWW.133229.COM有了这样的构造,人在生下来时就以一定的方式对一些刺激作出反应,如呼吸、心跳、打喷嚏等。现代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通常将此定义为人的本能,行为学派却把这组反应称为“非学习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并没有“本能”这东西,心理学也需要本能这个词。我们今天习惯上称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数是练习的结果,属于人类的“学习行为”,并由此推论出:人类没有遗传的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这些都依赖于从摇篮就开始的练习。行为主义者从根本上就不承认有诸如心理特质或倾向之类的东西,他们认为所有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瞬间是没有任何倾向性的,一切发展变化都决定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学习。
2.人格的表现是客观的、可观察的
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人格一词,行为学派对人格的看法也与其他学派不同。行为学派强调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而这一切动作只要做过一种长时间的观察便可以将其表现出来,人格是我们所有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心理学界对人格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对其复杂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甚至认为人格这个名词颇有神秘的成分。然而,行为学派把人格直接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用行为来解释人格的特点,使主观意识变为客观表现,难观察变为可观察,人格在行为学派的眼里成为能看得见的东西,能客观观察的东西。行为学派虽然认为人的天生之性是没有任何倾向的,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学习作用,个体会逐渐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而这些倾向性也由个体行为来体现,因此个体倾向性的表现的是客观的、可观察的。3.环境塑造和改变人性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曾说“:如果给我一打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我将保证从中随机抽取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也可以培养成乞丐或盗贼,尽管其才能、嗜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祖先的民族不同。”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行为学派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可见行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与行为模式密切联系的人格特性也是可以塑造或改变的,只要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就能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从而就能够塑造或改变人性。
二、心理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心理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派,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心理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学科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心理分析疗法的整个体系基本是弗洛伊德在有生之年完成的,因此心理分析学派的人性观也大多源自弗洛伊德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概括如下:
1.承认并强调人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欲本能和个体的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追求快感是一切生物的天性,性欲是指人们追求快感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这种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个体的行为则是其途径。因而弗洛伊德据此将人类所有的行为都与性联系在一起,认为个体行为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密切相关,这与行为主义截然不同。死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这也表明心理分析学派是赞同人生来就具有一些恶的倾向的。
2.个体内外矛盾运动促成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惟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指自己,是自己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我的行为,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遵循道德原则。本我源自个体内部的本能需求,超我受制于外部环境,本我与超我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自我则充当调解员的角色,时刻寻求本我与超我需求的平衡点。人格就在这三者的相互制约中发展,换句话说,即个体内外矛盾运动促成人格的发展。
3.早期环境和经验决定人性发展的方向
尽管弗洛伊德强调人具有某些天生之性,但他也承认人格的形成有赖于后天的发展。他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欲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他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的经历和压抑的情绪。阿德勒也坚持认为在儿童时代就形成了一生不变的行为模式,这一行为模式是决定因素,其最后形成可能会有某些微小变化,但其实质内容从儿童最早期开始则始终保持不变。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观点不仅强调早期环境和经验的重要,而且还指出了人格形成后的不可变性,这与行为学派认为改变环境即可塑造人的观点大不相同。
三、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人本主义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但将人本主义心理理论运用到心理辅导,建立以人为中心疗法基本体系的却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机能。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对人性的探究较其他心理学派更重视,也更深入。其
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归纳如下:
1.强调人具有天生之性
人本主义认为人天生就存在某心理倾向,人具有天生之性,无论是马斯洛还是罗杰斯都十分强调人有本性。人本主义同行为主义都认识到人生来就有一定的机体构造,然而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前者认为“一定的机体构造”天生带有某些生物遗传,使人类具有代代相传的一些内在的本性,后者却“一定的机体构造”使机体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某些反应行为,机体的行为反应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从而完全否认人有天生之性。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都对人的本性的存在作了充分的论述。
2.人性的善恶趋向
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理论不仅强调人具有天生之性,而且对人性的天生趋向也作了大量的研究,焦点是讨论人性的善与恶。这导致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基于人性本善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种是基于人性善恶兼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前者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后者的代表人物是罗洛梅和皮尔斯。但由于人性生而有恶的观点的依据不足,绝大多数的人本主义者更倾向于人性本善的观点。马斯洛就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罗杰斯更是提出人具有善良和良好发展的天然本性,人的本性是倾向于创造,具有建设性和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
3.人性具有实现的需要和趋向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趋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人天生具有实现的渴求,并实现需要或获得满足和幸福。罗杰斯则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实现趋向,而且这是一切生物都具备的基本趋向,其方向总是向上,向前,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然而是需求还是趋向常常会受到内外部各种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制约,人因为需要和趋向的实现受阻而产生种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破坏的自我实现潜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杨鑫辉.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