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拓展了时空、丰富了资源,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易引起青少年学生心理焦虑、道德沦丧、性心理畸形和人际互动障碍等问题。为此,在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引导他们克服网络依赖倾向的同时,既要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要通过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努力减小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网络时代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网络环境的现状
为了迎接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国家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Www.133229.cOm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逐渐进入了校园,进入了千家万户。
笔者2006年10月曾对我校6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有接触过网络的学生占97.8%,其中真正上网学习的只占20%,45%选择了“网络游戏”;29%选择了“聊天室”;35.2%选择了“交友天地”;18%选择了“影视娱乐”;3.5%选择了“成人保健”。
二、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拓展了时空、丰富了资源,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效率,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易引起青少年学生心理焦虑、道德沦丧、性心理畸形和人际互动障碍等问题,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伪科学、反人类、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垃圾信息泛滥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心理畸形
面对网络虚拟世界,信息污染、信息过剩、信息欺骗、色情引诱等现状,学生若不能自制,就会沉迷其中,导致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暴力、谎言、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心理,进而导致“数字化”人格障碍。
2.道德沦丧
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行为和意义的淡薄,很容易产生“网络”特别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而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
3.网络迷恋
一些学生不能抗拒诱惑,沉溺于网络中不能自拔,甚至对网络产生了心理依赖,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忠实“吸食者”,患上了“网络迷恋症”。网络的沉迷使学生“网下”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逃学、荒废学业,而“网上”精神亢奋、恶意攻击。甚至一些学生无法摆脱网络的纠缠,产生自残和自杀行为与念头,这些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4.人际互动的障碍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的”世界中发生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实在真实的交往,而是“人——机”式交往。这种交往关系的发展将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而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网上虚拟交往,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从而造成新的人际关系的障碍。
5.自我迷失
网络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类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因此,学生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我”、“网络的我”。这三个“我”的含义相互交织,有时又相互冲突。学生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网络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网上”“网下”的性格错位,结果可能导致会出现多重人格问题的产生。
三、对学生上网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应当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与经验
班主任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才能与学生交流,教育才有说服力。
2.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学性、准确性、循循善诱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旨是通过说理和文字媒体给予学生帮助启发,使其内心梗阻的地方通畅起来。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准确判断,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摆事实说道理来教育学生,把近期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些因中学生上网而引发的事件资料搜集整理起来进行分析,面对学生咨询和异常行为时,可以进行科学、准确、有效的心理教育。如发现有位学生在开学初书信来往过于频繁,发现其书信上的回邮地址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并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通过其家长了解到其经常隐瞒家人外出。于是我主动找到该生谈心,从刚开始的“斗争”到最后敞开心扉,得知他由于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在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里,与同学们互不了解共同话题少,以前在小学里是班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却什么职务都没有,自己觉得空虚、自卑,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但又没有胆量,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上网聊天,此后就经常上网与别人聊天并结交了一些朋友。针对其心理障碍我耐心地对其进行了辅导,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肯定各方面能力,对于交网友这点我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帮助的意见,结果该生有了很好的转变,信件少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人也开朗了。
3.要为学生保守秘密
当学生因上网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会涉及个人和其他人的隐私,对于这些隐私问题和学生不愿公开的问题,班主任决不能予以泄露,即使是对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也不予以公开。如果泄露学生的秘密,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还会造成其他不良的后果。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决不能把某个学生向老师反映的心理问题,作为典型材料来使用,这样就失去了为学生保密的原则。
4.营造积极健康的上网观念
可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指导他们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积极鼓励学生上教育网站进行学习。另外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powerpoint等,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里进行展示和同学们交流,让学生通过学习制作校园主页和班级网页来加强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在网页制作中展现学生的创作才华和竞争意识。让学生从中寻找乐趣,而不再是“无事可做”。另外,通过开展“给自己注射防毒免疫针”等活动,指导学生拒绝因特网上的色情暴力的侵袭,倡导积极健康的上网观念。
5.端正家长对上网的认识
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对网络不甚了解,过多干预子女上网,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学生的反叛心理。因此要与家长进行沟通,改变家长的看法使其能够辩证地看待上网问题。
6.创建班级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班级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从众行为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敢于发表见解,乐与人处。合理的竞争,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上进心,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节情绪。为此,把班级文化建设列入班主任工作计划,把教室布置得干净整洁、赏心悦目,并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明、互助、竞争的行为习惯,形成了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体育、智力活动的开展等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给班主任提出了挑战。班主任过去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说教式的角色必须改换。在信息大潮中,我们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帮助他们正确查找和使用有益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青少年与时代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增强抗拒不良事物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周玉.心理健康:自我健康新概念.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8
[2]于丹.心理健康100答:赢得第二春的秘诀.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
[3]王林等.心理健康的钥匙:心理自助与自控.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